本文转自【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张桂守】"松庐"厝,坐落于福建省古田县城东街道利洋村。
林家祚,自号"松堂",在旧城有当店,恒昌茶行、恒升布店,平湖镇有药店,家资雄厚,他晚年一手,始建左右二栋厝,自号"松庐"而得名。
林家祚(1832一1898年),名春涛,咸丰戊年(1858年),中武举人,授予闽渐督标左营,候补家府,旌奖孝友,钦加四品衔,赠昭武都尉,赏戴花翎。
松庐厝,斗拱、雀替、槅扇、柁墩等雕刻木构件十分精美。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大门上前檐墙下书画点缀,泥塑,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房子、人物,图案古朴。楹柱真草隶篆,各具韵味。古民居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从而被誉为“松庐厝”大宅院。
门亭,上方书写:"松庐"二字。
通过砖砌门坪,即为鲤鱼弄,进深为两重门。右栋,第二重门。
门厅,上方书额:"贻多福"。
贻:【出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宋史·乐志九》:“权舆光大,燕翼贻谋。”
贻:遗留。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作好打算。
贻多福:给后世子孙留下安定的根基,永膺多福。
前柱,一副楹联曰:
所壁灵山摩洁画,
一庭花鸟少陵诗。
摩诘:王维(699一759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县(今山西祁县),迀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少陵: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被后人称为"诗圣"。
后柱,一副楹联曰:
芝兰君子性,
松柏古人心。
这一副联意是以芝兰比喻君子的性格,以松柏比喻古朴之人的心。
厅堂,上悬匾额:"崇本堂"。
崇本:崇尚根本。汉董仲舒巜春秋繁露·立元神》:"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崇本堂:是“林氏堂号”。
抱柱,一副楹联曰:
松蔚千枝根系本,
庐营万灶派同宗。
万灶:宋·苏轼巜苏轼诗集》卷三六《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 pí xiū ]万灶烟"。
这一副楹联大意:说松庐蔚为壮观,人多心齐,根深叶茂之本也。这茅舍营造良好的气势,同住 为一个祖宗的子孙后裔。
厅堂,左右两边,抱柱四副楹联曰:
避地本称贤,闭户著书,德望何惭隐君子;
回火原有力,立朝抗疏,风栽不让古大臣。
避地:犹言避世隐居。
《后汉书·郅恽传》:“﹝郅恽﹞后坐事左转 芒 长,又免归,避地教授,著书八篇。” 李贤 注:“避地,谓隐遁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凌虚,垂簷带空。俯眺平林,烟香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明 徐枋 《送笻在师游越》诗:“此行非避地,乘兴独相求。”
闭户著书:语出王维题画诗: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隐君子:犹隐士。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隐君子也。” 唐 储光羲 《寄孙山人》诗:“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
立朝抗疏: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1552一1631年)海阳龙溪(今广东潮安庵埠)宝陇村人。(1583年)中进土后,授四川巴陵县令。升任户科给事中,又历任礼科、兵科、以至工科给事。此后历仼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太理寺卿。
林熙春,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因诸言官对军政大事不敢加以评议(陈泽泓谓"因上疏陈言",激恼了万历帝,一下子贬斥了34人。御史马经纶为救言官,慷慨陈词,又遭"降调。"其时,阁臣上疏解救不了,谏台具疏而不敢上。因对,林熙春毅然于第二年正月,偕率同僚,带头抗疏伸救言官。
古大臣: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义节著文章,鹤子梅妻,不灭英雄立地;
冠裳绵簪笏,护堂儒墓,共推雷雨惊天。
鹤子梅妻:林逋,公元1967一1028年,宋钱塘人。字君复。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不聚;种梅花养鹤以自娱,因称"梅妻鹤子"。工行书,喜为诗。
冠裳:指官史的全套礼服。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儒:古代从巫、史、祝、人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
呼刘群,作须奴,仗节西川,威不能屈;
使伯恭,称弟子,终身北面,善以为师。
刘:刘基,公元1311一1375年。明青田人,字伯温。元至顺年间进士,曾任浙东行省元帅都事等职,因事罢官。回乡后曾与镇压浙江地区农民的起义。元至正二十年投奔朱元璋,明王朝各种制度的建立,其多参与其事。官至御史中丞、太史令,封城意伯。
仗节: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汉书·叙传下》:“ 博望 仗节,收功 大夏 ;贰师秉钺,身衅 胡 社。” 唐 裴铏 《赵合》:“但当时时相使余不得仗节出此城,空加一貂蝉耳。”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相国仗节训兵,援旗誓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