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光辉闪耀的地位。它突破了唐代以后人物画主要以宗教好贵族生活为主的局限,描绘城市和市井小民生活场面,再现了12世纪超级大城市开封的风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丰碑。
西方人赞誉《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画长卷”,该画成功描绘出清明时节,汴京城内和城外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乍一看,画中呈现出的是一幅繁荣忙碌的场景,好似盛世的景象,然而仔细观察,才会发现,作者还蕴藏着更深的意图。
《清明上河图》成画于北宋末年,当时的北宋处于宋徽宗统治时期,此人任用奸佞,为了自己的奢华生活,纵容臣子盘剥百姓,农民起义不断。而北宋外部,强盛的金国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皇朝其实已经有大厦将倾之势。而从《清明上河图》中,放大后仔细看,我们能够从很多地方,感受到画家张择端的忧患意识,看到了北宋亡国的预言。
《清明上河图》开卷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奇特的树,为什么奇特呢?是因为这棵树至少有五六处地方,树干齐根而断,而断掉的的主干,如一把利剑般,指向京城。开篇位置就画着这样一棵树,不得不让人猜测画家意有所指。
如果你说这是巧合,自然界什么树都有,画家也只是在写生而已,那么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树不止一颗。就在画卷的虹桥附近,一家店铺的院内,有颗枯死了的树,如同白骨般矗立在那,而它的主干同样折断,树干也如同利剑,指向汴梁城。
两棵树色调一样,甚至形状也几乎相同,这就很让人不怀疑,这是画家的刻意为之了。而作者把无头之树放在卷首位置,无疑是想引起人的注意。
若说断树指京城,其中的深意还只是猜测,那么《清明上河图》上描绘的富人与穷人的生活状态,则是明确表明了,这一片繁荣下的深深隐忧。
画卷中,有一处地方非常有对比意义。在那一处画面的右上方,是一支踏青归来的队伍,贵人坐轿而行,前呼后拥,好不惬意。然而就在画面下面部分,是一行五人正在赶路,他们包裹得严严实实,好似在寒风凛凛中艰难前行,与踏青队伍中人短衣短裤的打扮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有意思的是,两支队伍被一墙隔开,可谓冰火两重天,这正是当时贫富分化,阶级矛盾激烈的生动体现。
画中另一处地方,更是能直接看到贫富的分化明显,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正在向一群欣赏汴河景色的人乞讨,那些人衣着讲究,面对小乞丐的哀求,却挥手让他走开。如此画面,在繁荣的景象下可以说极不和谐。
百姓为生活挣扎,北宋的官员却在明目张胆的受贿。画中有一处地方,门前牌匾上写着“赵太丞家”,在这位高官门前,有两个送礼的人,一个刚刚到来,肩上扛着一袋礼物,手上还提着一个盒子,另一个坐在门前,脚边也是沉重的袋子。两人的礼物的价值,显然不轻。
《清明上河图》中,画家不仅画出了市井小民的挣扎,官员的腐败,也画出了北宋统治者的荒淫奢靡。在画中有一处神秘的宅院,很多人认为是官衙,不过仔细观察,却能看出蹊跷。
衙署是官府办公的地方,而这处地方门前,则是只能容一骑一轿通过的小桥,而且此处地处偏僻,分明是一处隐秘的私人宅院。门前有几个官兵,似乎在等人,他们神色疲惫,说明在这里待了很久。而在宅院门边,立着一柄华盖,从这个能推断出,官兵们等待的人,可能是徽宗皇帝。历史记载中,就说宋徽宗经常到李师师家中,与其幽会,这在当时也不是奇闻,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画家能知道此事也很正常。
民众为了生活而挣扎,官员却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皇帝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样看来,《清明上河图》不只是一幅描绘北宋风情风俗画,也是一幅盛世危言图。该图成画不久,北宋就在金军铁蹄下灭亡,这已经不能用巧合来形容了,似乎印证了作者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