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民意的国家下场都是一样,看明晚期的崇祯帝就知道了

2020-09-17 10:16:35 作者: 违背民意的国

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犯罪,被其父下令杖杀了,而朱由检则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便改由另一庶母东李将其抚养成人。

明朝灭亡后,很多人都猜测:如果,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不是崇祯帝朱由检,是不是可以改写明朝的历史?这种可能性应该是有的,但也不会太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崇祯没有抓住改写明朝的机会呢?

当时的大环境,不时有外敌侵犯、农民起义,导致朝纲不振。为此,崇祯的内心非常焦虑,为了加速国家的振兴,他做了不少实事。

在政治上,崇祯与群臣讨论治国良策,平反冤案,重新启用往日贤臣;

在军事上,崇祯改革军制,以求增强兵力;

最关键的是,他成功铲除了盘踞皇宫多年的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使得诸多改革举措得以实施。

其实,这些改革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多年积累的种种“顽疾”,岂会在一朝一夕间被消灭殆尽?因此,改善现状的速度缓慢,越发让崇祯感到焦躁不安。于是,为了能迅速扭转局面,崇祯下了几道诏令。

都说欲速则不达,最终,崇祯的美好愿望,都让这些诏书给彻底破坏了,使得明朝驶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崇祯看来,抵御外敌、镇压起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所以,扩充军队就成了当务之急。但是,明熹宗朱由校并没有留下什么积蓄,使得崇祯只能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国库的空缺。想来,崇祯压根就没有弄明白,什么才是民生。

要知道,老百姓有饭吃,怎么会跑出来折腾?那可是掉脑袋的事情啊。但是,在所有的皇帝眼里,农民起义就是想推翻他们的统治,占有他们的位置,崇祯也不例外。以至于,镇压才是崇祯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

军队是最耗银子的地方,用自己上缴的银子去养活那些镇压自己的军队,这样的逻辑估计当时的民众从没有想过。可现实中增多的赋税,却是实实在在的压迫,导致老百姓的怨气大增,起义军有了更多的支持者。

而且,即使军饷充足了,下级军士依旧拿不到足额的钱财。因为,多年的贪腐让上级军官习惯了剥削,所以,崇祯此举用一个最合适的词来形容,那就是:饮鸩止渴。最终的结果,只会加剧社会的动荡,加速人心分离,导致国家的加速灭亡。

除此之外,崇祯还有办法,对外用简单粗暴的镇压手段,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其实,不相信朝臣、相信宦官是历代皇家政权的通病,崇祯也未能幸免。因为,崇祯一上任,就将魏忠贤之流给“咔嚓”了,让人有了幻想,以为他会杜绝这一现象。

其实,崇祯除掉魏忠贤,并非是为了朝政需要。

当年,崇祯的父亲朱常洛上位很是艰辛,连带他都不受万历皇帝的待见。

万历九年(1581年),明神宗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中私自宠幸宫女王氏。后来,王氏有孕,生下了朱常洛。但这件事却是明神宗最忌讳的事情,所以,他一直都不喜欢朱常洛。若不是古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朱常洛怎会成为下一任的皇帝。

因此,在寡情的皇宫之中,那些习惯于看颜色行事的宦官,怎会将他的儿子崇祯放在眼中?可见,在崇祯上位后,除去这些宦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可以说,多数皇帝清除前任宦官,就是因为这些宦官非“自己人”。

崇祯一样相信宦官,从他冷血的处置大臣就可看出,他一点都不相信自己的臣子。所以,说崇祯疑心也好,个性武断也罢,真实原因都是为了皇权稳固。同样,崇祯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宦官管理大臣,甚至,重要机构的职位都是宦官担任。

最终,宦官掌控朝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国家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时,崇祯帝看着北京城下的起义军,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在自尽之前,他对家人做了一番安排:儿子去避难,皇后及贵妃自缢,女儿被削臂。可见,在崇祯的心中,不是没有幻想,不然不会替儿子安排后路。至于其他人,应该和他一样,与国家共存亡。

对此,有人说崇祯心善,说他写血书,让清军不要为难百姓。但当初,他对百姓能体谅那么一点,没准就不用乞求他人的怜悯了。还有人说崇祯是个悲剧皇帝,接手了这么一个烂摊子。其实,当时的明朝根基已经被蛀空,再回盛世的几率微乎其微。

各种利益集团,就像盘踞在明朝这个行将垂死老树上的“吸血虫”。所以,崇祯所作的一切,只不过是除去了几片老枯叶,让外表看起来似乎能精神一些。但实际上,崇祯却无法根除这些“害虫”。他以为老百姓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源”,却从来没有想过,任何事情都有“相生”、“相克”的属性。

最终,他的拼命压榨势必会让老百姓的反抗越来越激烈,他的拼命镇压势必会让老百姓的反击越来越猛烈。更何况,军队的那些士兵也是从老百姓中而来。

所以,臣民的集体倒戈只能证明一件事:违背民意的国家下场只有一个。当然,外敌为何敢来侵犯,原因也只有一个:民不强,国必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