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批判并不是要坠入黑暗 | 央视《花城》纪录片访谈实录

2020-09-17 09:19:40 作者: 贾平凹 :批

——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花城》访谈实录

贾平凹 温晨(导演)

关于陕西和路遥

导演: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花城》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本文学刊物的历史,所折射的却是四十年来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所以想请问您,当年的陕西文学是怎样从这片文化相对落后的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

贾平凹: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感慨万千。就我个人来讲,这一下子几十年都过去了,由当年一个才开始写作的文学青年慢慢也就变老了。说到陕西文学的产生,其实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安的一批作家和艺术家留在了陕西。这批国内精英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后,就产生了陕西的文学艺术。像柳青、杜鹏程、马健翎、石鲁、王汶石、李若冰这一批作家留在陕西后,很快就适应了陕西本土的一些生活,并结合他们那些国内最好的文学观念,然后就产生了陕西的文学意识。

▲ 贾平凹

然后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批作家,也就是我这一批,像我这个年龄在那一批里面是比较小的。包括陈忠实、路遥等相当一批人。而我们这批作家严格来讲,初入文坛的时候文学素养并不是很高,不过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况都是这样。我记得当时我们搞创作的时候读的书很少,也读不到什么书,陕西甚至没有文学刊物,只有一个群众艺术馆办了一本《群众艺术》,还是讲革命故事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没有多少文学营养。所以那时我们基本上都起步很低,营养不良,可以说是靠几十年慢慢摸索着走到现在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作家一出来起点都特别高。

后来到了80 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创作呈现出爆发性状态。此前长期没有开放的情况,为中国文学积攒了一大批文学青年,他们突然间吸收、看到了外面的东西,大量阅读或者模仿国外的作品。新式的、现代的文学观念和表现办法也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文学也发展成人人都特别关心的事情,整个社会都特别关心文学。大家把好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体制问题都附加在了文学上,所以产生了一批比较好的作品。不过,那个时候的作品有更多的新闻元素在里面,当时新闻不发达,媒体不发达,大家关心社会问题也都是依靠小说。一个作家写出一个短篇或中篇,如果得到认可以后,一夜之间就爆红了。所有的刊物也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发行量。这是现在不敢想象的事情。书籍的发行量也特别大,会有上百万册。这都证明了当时社会对文化文学多么饥渴,大家也把关心社会问题变成了关心文学问题。实际上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那时候的现象也是不正常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产生的。但是,那个时候文学对中国社会的开放与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好多东西也都是文学上开始突破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成长,文学本身也在成长,我们慢慢才明白文学创作应该回归到最本质的一些规律上,回归到人的本身,文学就是应该写人的。但在当时则更多关注的是社会问题。随着这几十年发展,媒体和文学就区分得比较开了,新闻就脱离了文学,媒体也极其发达,社会上发生任何事情,媒体都最早报道出来,而且又比文学表现得更离奇、更传奇、更有意思,大家的注意力就迅速转移。文学后来为什么被大家冷漠和边缘化,都是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一定关系的。

说说散文写作

导演:我们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当中,会穿插讲述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因为人物的故事是最生动的、最吸引人,其中也折射出了一些时代精神。那请问您跟《花城》又是如何结缘的呢?

贾平凹:我最早在《花城》上发表小说是1983 年,那时我不到30 岁,第一个作品在《花城》发的就是《鬼城》。说起《鬼城》,我就有很多感想。其实,文学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是一样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中间也有过迂回的过程,出现过一些问题。《鬼城》当时写完后,很快就受到了批判。当时文坛上出现过清除精神污染、反自由化两次思潮,我的一批短篇小说,包括《鬼城》,都受到批评。其中有一个月,全国有八家刊物同时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所以提到《鬼城》我想起很多事情,从内心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鬼城》这个小说,虽然它是个短篇。

▲贾平凹《鬼城》首发于《花城》1983年第1期。

那时候,《花城》在国内也是比较有名的大型刊物,它在广州,也是南国。改革开放基本上就是从南方开始,广州也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所以《花城》杂志当时发表的东西也是非常先锋的,特别讲究写法和体裁,给读者一种很现代的感觉,它代表了一种风向,也是创作的风向。以前年轻的作家一般都看《收获》《十月》《当代》《花城》这几个杂志,上面的作品都是很厚重的。而南方的刊物则更注重写法和形式。可以说《花城》在成长,我自己也在成长。后来在《花城》发表的作品还有《一个有月亮的渡口》《初人四记》《苍蝇》《抚仙湖里的鱼》等。散文比较多,其中《初人四记》就是一个长篇散文,写的是我童年的事情。

导演:说到散文,您的散文作品是非常经典的,淳朴而富有奇趣,可否谈谈您的散文写作?

贾平凹:我挺喜欢写散文的,散文里面有很多关键的东西。有人说散文必须写真实的东西,确实在写散文的过程中是藏不了拙的,也掩藏不了你真实的想法,你的内心基本上是暴露无遗的。且散文对文笔也特别有要求,有讲究。在中国的文学创作领域中,散文其实是比较弱势的,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接触西方的一些现代观念,最早反映的领域就是美术,然后是诗歌、戏曲,而后才到小说、散文。小说在当时有一句话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也就是一个作家冒出来,过两天又出现一个。轮换得特别快,不好好写,很快就把你淘汰了。但散文有一个现象,就是50 年代那些有名的散文作家,到了80 年代,到了90 年代,甚至到了2000 年的时候,你还知道他是知名的散文家。如果是写小说,早就把你忘记了,所以说散文创作的更新换代特别慢,慢的背后根本原因则是变化得比较少。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