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批判并不是要坠入黑暗 | 央视《花城》纪录片访谈实录

2020-09-17 09:19:40 作者: 贾平凹 :批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观念也得发展。我记得90 年代初,我就办了《美文》,觉得散文路子一定要拓宽,要接纳社会性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些小侧面的抒情性的散文写作,当然,后来这也引起好多的争议,但现在,大散文观念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时代与作家的成长

导演:另外,我也想了解一下您的成长道路,也就是您在文学道路上探索的路径。您是怎样从一开始的无名小卒一步步成为著名作家的呢?

贾平凹: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写作的能力,每个人身上都有文学的矿,但是矿的多少、埋的深浅是不一样,肯定要挖掘。所以对个人来讲,小时候就喜欢文学,当时就是尽量看一些书,看完以后觉得有感觉,觉得有意思,慢慢就喜欢了,还能模仿文学作品观察周围的一些人和事。后来搞了创作以后,整个社会的文学土壤都特别瘠薄,确实是自己一步一步摸索走着。改革开放开始后,整个社会都在向前发展,出现大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也吸收了西方好多东西,也看到了好多优秀文学作品,才慢慢建立自己的文学观,慢慢知道小说怎么写,过了六十岁以后才更加明白小说应该怎么写,但是年龄已经大了。

随着中国的开放,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因素对文学产生影响,也可能会出现批评的声音,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进行了大的变革,同时它所产生的物质分配的矛盾,或者是官僚体系和普通老百姓的冲突,还有知识分子的怀疑,年轻人的青春反叛,整个社会内容都特别丰富,也给作家提供了一个大的写作平台。生活在这个时代,在这样巨大变革的社会中,人性的东西表现得特别充沛,你能了解好多东西、能写好多东西。各种碰撞逼着你不停地学习,不停地丰富自己,才能一直走到现在。

▲ 贾平凹《一个有月亮的渡口》首发于《花城》1983年第6期。

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文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包含的批判因素特别多。一方面中国往前走社会发生了大的变革,各种矛盾、各种冲突、各种怪事奇事、各种正面的不正面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各种正义的邪魔的,所有因素都混杂在一起,泥沙俱下。所以这个时候,作家为了社会的进步,他要有独立的思考,对一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不好的东西,进行思考,进行批判。中国为什么能改革,改革就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吸收更好的东西,社会才能前进。文学也是随着这个潮流走的,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学里面,批判的东西特别多。因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产生了这样一批作家,作家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这样一批作家他必定写出这样一批作品,这是必然的现象。所以作家的成长环境特别重要。因此,新时期文学里面的批判因素就特别重,批判因素并不是说有了批判就是不好的东西。我经常讲,批判并不是要坠入黑暗,而是要引导光明。不是塑造一种仇恨,而往往是一种爱的表现。它就好比雕塑,把多余的石质去掉,让人像从石头里出来。也好比动物走路的时候,尾巴会扫掉自己的脚印,而断掉尾巴,才可以暴露身后的脚印,更加看清楚我们行走的方向。文学所起到的,就是这种作用。批判实际上并不是要邪魔什么东西、企图什么东西,不是充满着仇恨,而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大爱的东西。

两部代表作:《废都》和《秦腔》

导演:说得非常好。您凭借《秦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您的《废都》也备受争议,我觉得这两部作品对您的创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具有符号性的代表作。可否谈谈这两部作品?

贾平凹:《废都》是1990 年开始动笔写的,自己有一些感悟,想写东西把它表达出来。在这之前的作品都没有专门写过日常生活的。当时也是看了《红楼梦》和《金瓶梅》,《金瓶梅》是上大学借别人的看的,就看了四个小册子,四个章回。看完以后,我发现还有这种写法,后来看《红楼梦》就慢慢觉得应该写写日常的东西。用吃喝拉撒睡这些日常的东西,来反映中国社会的一种变化或者人的一种变化,以及其中展露出的与人性有关的东西。

写完以后就是出版,出版后前半年还是好评如潮,呼声挺高;半年以后就开始受批评了,受批评它就被禁止出版了,一共有十八年,没让出,后来这本书基本上是靠盗版把生命延续下来的。我觉得,人有命,书也有命。有些书命运很好,有些书命运就比较坎坷。所以《废都》给我带来的影响特别大,那个时候到处都在批判。对《鬼城》的批判一阵就过去了,但对《废都》的批判基本上十多年一直都在。现在,反而好多人都说这本书中有很超前的东西,后来社会发展情况基本上和作品里写的差不多。在我看来,倒不是超前不超前的问题,但起码在当时也是种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身处在哪个时代,你就得反映哪个时代,反映时代就是作家的命运。每一个年代的作家都有这个年代的命运,你该写什么东西这都是必然的。《废都》涉及当时很多社会问题,所以也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我在那以后,就不停地写,只有靠写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因此我作品量多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老觉得有东西要写,另一个方面就是别人不停地批判,我也想要证明自己,相对来说就写得比较多。后来就写了《秦腔》,以及后面的《古炉》《山本》《带灯》这些。但基本上是从《废都》之后开始写日常生活的,写法转变成了写日常的自己。写《废都》时技巧上还不是特别成熟,后来才慢慢更顺手一些。

《秦腔》这部作品则主要是写农村的变化。我来自乡下,对农村几十年的变化确实是特别熟悉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时间段,农村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我都特别关注,我也为此写过好多东西。写《秦腔》时是走城市化道路的时候,城市进行扩张后,农村出现了好多问题,比如说那个时期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年轻人基本上走光了,现在几乎还是这样。我觉得农村再这样发展下去,年轻人没有人会种庄稼,没有人懂得二十四节气,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种麦子什么是种稻子了。当然也有好多打工者很成功,涌进了城市,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但更多的人还是到城市以后,不被城市所接纳,但回去又适应不了农村的情况,变成一种无根的人,这其实也是很可怕的。所以当时写的时候,觉得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统的农耕文明的那些东西一步步在消解,在衰微,但就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又必须走城市化道路。所以我当时就决定写这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