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王振,汪直之流也未曾如此胆大妄为。但事情还没完。正德二年,随着刘瑾权势日盛,刘公公直接召集群臣跪到金水桥南,用“矫诏”的方式对着群臣直接宣布所谓“奸党”名单。
故宫
这份名单里,几乎包括了当初反对刘瑾的所有大小官员,又是数十人。这可谓刘瑾的高光时刻。我这里用“矫诏”这个词,并加上引号凸显,原因有二。
其一,在这件事上,后世普遍认为刘瑾是假传圣旨,因为如此赤裸裸地凌辱大臣与朱厚照后来的行事风格迥然相异;但我认为考虑到正德初年朱厚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刘瑾此举经过年轻皇帝首肯的可能性非常大;
明代官员
其二,刘瑾作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在内阁票拟递上来之后,直接加入司礼监宦官的意见,并代皇帝行”批红权“,这是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不论这份“奸党”名单是刘瑾的主意还是朱厚照的授意,他都反映出了皇党要打压朝臣的态度之坚决。但我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刘瑾对付朝臣,真的做得够狠吗?
刘瑾是正德年的一位“酷吏”,这点毋庸置疑。
枷锁
刘瑾发明了所谓的“枷刑”,一百多斤的大枷子扣在犯官身上,让他一跪就是几天,很多人因此丢了性命。刘瑾要动谁,只要表表姿态,手下马上就能把对方整得罢官远谪。但刘瑾不算是真的“凶”,因为他还能听到骂声。
我不知道我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朱棣动不动就杀大臣,却很少听到骂他的话?朱厚照偶尔打一下朝臣的板子,昏君的叫法就马上传开来。刘瑾也是这种情况。
明成祖朱棣 像
我再说得难听点,皇党用发布“奸党“名单这个办法来对付朝臣,说破天也是是示威性大于实质效益,并不能达到真正恐吓的目的。
朱厚照后来也是明白过来,索性就不理内阁,不理朝臣,自己单独搞了一个豹房,弄了另外一个系统来治国。
但刘瑾算是被推到了风口浪急的大潮上了,所有人都红着眼狠狠地看着他。如果说正德元年刘瑾的上台与内阁的人事调整,算是“八虎”的自保,那么正德二年刘瑾发布的“奸党”名单,则基本注定了他最后悲惨的下场。
朱厚照 剧照
刘瑾是否明白自己当时的处境?他肯定知道。但是他没有回头路,五十多岁的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并从未想过自己的退路。这也是他偏执的性格所导致。所以接下来的路,他明明看到了很多坑,却依旧义无反顾地往里面跳。危机暗伏,过犹不及
文章开头我说,刘瑾的吃相很难看。刘瑾可是入选了“世界历史上最富有的50人”排名,据说后来被抄家,所得财富折合成银两达3亿两。
他的敛财,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只要是经他手的银子,不论何种用途,都会狠狠截留一部分;所有来京官员,都要来给他送“见面礼”,身上钱不够的可以从京师这借高利贷,放贷的也是刘瑾;甚至到后来,只要是有官员得到升迁,都要给刘瑾送上一份礼,以表谢意。
白银
但可笑的是,刘瑾如此一位巨贪,却是当时的反贪达人。从正德三年开始,刘瑾处置了一大批贪污行贿的官员。其中有向刘瑾行贿的,也有被刘瑾知晓向他人行贿的;同时他严格限制官员滥用朝廷驿站,即使是官员正常外出办差,也需要层层审批才能使用。
刘瑾恢复了明初的“罚米法”,官员犯罪可以“罚米输边”来减刑。但罚米的数量是很夸张的,当初刘瑾罚户部尚书韩文“罚米输边”,直接导致了韩家破产,这可是户部尚书啊。
明代官员
还有查盘。所谓查盘就是检查盘点。明代查盘早已有之,但是像刘瑾这样在全国大规模推行,并严格落实的却只有正德初年才有。
刘瑾对宣府,大同,甘肃,辽东,贵州,湖广等地的粮草,辎重,马匹进行了彻底严格的清算,只要查出问题,发现账目不符,涉事官员都会受到轻重处罚,一时间人人自危。当然,查盘之举,除了查贪腐之外,也有中央朝廷与地方政府抢夺财政权的意味在里面。
明军图卷
第三,在豹房的朱厚照,摆脱了朝臣与太后的束缚,豹房逐渐成为了大明新的军政枢纽。朱厚照在里面自己单独搞了一套行政体系,完全架空了内阁,六部成为了纯粹的执行机构,外朝的官员想要见朱厚照一面都很难。
刘瑾与皇帝的事实疏远,其实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八虎”之间的内部分化,也是从这个时候加剧的。
而随着刘瑾在外面的“呼风唤雨”,朝臣和皇帝的忍耐也终于到了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