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杀功臣,削兵权,以文治国等等,这些都无非是帝王们担心皇位旁落而采取的措施。然而除了这件事,子嗣单薄无疑是他们另一件头疼的事情。就像《清平乐》中的宋仁宗,晚年都在努力要个儿子,还被大臣们误以为沉迷酒色,要宋仁宗保重龙体。可惜的是宋仁宗最终也未能如愿,只好将养子赵宗实立为太子。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也一样,唯一的亲儿子3岁夭折,只好将皇位传于了宗室子赵昚(shèn)。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国灭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即为宋高宗。35年后,赵构禅位,做起了太上皇。可奇怪的是,这新任的皇帝赵昚(shèn)并不是自己一脉的血亲,而是赵匡胤的七世孙。按理说赵光义一脉,兄弟子侄也甚多,为何赵构会传位给赵匡胤一脉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烛影斧声”的奇事,传说是赵光义为了掩盖杀害哥哥赵匡胤而捏造的谎言,但究竟真相如何,史料上记载的也不一样,所以争论一直存在。在当时,除了这个,还有一条传闻,那就是赵匡胤的母亲一直希望“兄终弟及”,意思就是由赵光义继位,然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但奇怪的是赵光义称帝期间,赵匡胤的儿子都先后离世,所以大宋江山也一直被赵光义的后代把持着。直到赵构时期,才把江山还给了赵匡胤一脉,赵构是良心发现吗?其实不然。
江山后继无人
赵构在称帝的那一年,亲生儿子赵旉也出生了,但两年后发生的“苗刘兵变”,又让这唯一的儿子死于恐惧。再加上自己因为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即便是吃遍了药,也未能如愿。江山后继无人,对于整个朝代来说,是社稷不稳定之一,所以为了稳固江山,赵构过继了赵匡胤一脉的赵伯琮与赵伯玖两个养子,其中赵伯琮就是后来的赵昚。
赢得民心
这可能和孟太后有关。赵构能坐上皇位,孟太后功不可没,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也就没有南宋,所以她的意见对赵构来说还是有些影响力的。据说孟太后在逃亡江西的途中,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随后便给赵构去了一封密信。至于信的内容,史书并没有记载,只有“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的记载。孟太后去世后,赵构就收养了赵昚,时间上很凑巧,所以说有可能是孟太后影响了赵构的选择。
再加上完颜晟和赵匡胤撞脸的事,被看成了金灭宋是宋太祖转世报仇雪恨,而且赵光义有弑兄夺位的嫌疑,为了稳住人心,他才将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其实若放在现在,这样的离心计,有可能就是金国实行的心理战术,用谣言瓦解南宋,最终达到不战而胜。不过也有可能是赵构心中有愧,毕竟皇位来路说不清楚。
赵光义一脉人才凋零
要想做一国之君,必须有治国之能,如果是庸才,岂不是要断送祖宗的江山?这肯定不是赵构想要看到的结果。虽然赵光义一脉还有不少的人,但靖康之难后,就人才凋零,所以赵构为了祖宗江山就选择了能力出众的赵匡胤的七世孙,不过后来事实证明,赵构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双赢的结局
北宋灭亡后,赵构不想北伐,以至于让许多皇室中人惨死在异国他乡,这会让他受同宗责难。如果选择赵光义一脉,死后很容易遭反攻倒算,而选择赵匡胤一脉,不仅能赢得“尧舜”美名,更会让赵匡胤一脉心存感激,从而保全了赵光义一脉。
赵构曾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可见赵构是经过多方权衡利弊后,才选择了赵匡胤一脉。所谓的良心发现或许有,又或许没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小结:
不过自从赵构收养了赵昚后,不仅稳定了当时朝局,更让自己得以安享晚年。因为宋孝宗赵昚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不仅孝顺,更有开疆扩土收复失地之志。可惜最终有心无力,一腔热血付之东流,或许是对手太过强大吧。辛弃疾曾经写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是叹息此事。
若要在历史上寻找和他相似的皇帝,恐怕宋仁宗最为接近,做守成之君绰绰有余,但在金国和蒙古国如此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南朝更需要的是像朱棣这样开创性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