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过故宫游览的人,都会被屋脊上那一排整齐排列的呆萌小动物所吸引。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发现,不同的建筑物屋脊上的动物种类和个数,还有所区别。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五脊六兽”。除了“五脊六兽”外,小兽的前面还有一个老人。
(五脊六兽)
那么,“五脊六兽”是什么意思呢?这些动物分别叫什么名字呢?它们都有什么寓意吗?还有前面的那个老人又是谁呢?
实际上,“五脊六兽”是北京方言,它既指蹲在五个屋脊上一字排开的小兽们,也引申为一个人像这些小兽般,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
在著名作家老舍的《四世同堂》里边,就曾出现过这个词语:“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
所谓“五脊”,指的是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正脊是殿堂庙宇的正中屋脊,在屋顶最高处。正脊的两端,都会有龙形装饰物,称为龙形正吻。古代也叫做鸱尾、龙尾、龙吻和璃吻。正吻威严庄重,它口吞正脊,身披鳞甲,背插剑把,活灵活现。
鸱尾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据说是龙的第九子。《唐会要》记载:“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意思是鸱尾这种神兽能辟火,于是将它安装在正脊上以求平安。
在其余的四条垂脊上,分别有若干个小兽,这些小兽的数量,按照建筑物的等级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垂脊上的小兽个数以奇数排列,也就是分别为一、三、五、七、九个不等。排列多少跟殿宇等级成正比,殿宇等级越高,排列个数越多,以九为最高等级。
这九个小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小兽的最前面是骑凤仙人。
(骑凤仙人)
龙自不用说,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帝王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这种传说中的瑞兽可以呼风唤雨,为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凤是鸟中之王,能上天入地,后来演变为一国之母皇后的象征,因此排在第二位。
狮子是兽中之王,外形剽悍勇猛,代表勇敢威严,能辟邪除恶。
海马并非是现在人们所认为的行动缓慢的海中生物,而是传说中头上有角的神兽。海马能深入海底自由遨游,帮助人们实现直达海底的愿望。
天马长着一对翅膀,马头无角,能翱翔天空,人们希望通过它得知上天的旨意。
狎鱼也是一种海中神兽,传说它能喷出水柱,把它放在垂脊上,能预防火灾。
相对来说,后面的几种小兽人们相对陌生。
狻猊是传说中的龙子,是一种极其凶猛的神兽,能把老虎和豹子轻易杀掉。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个狻猊嗜好特殊,喜欢烟火,能吞云吐雾,保佑家宅平安,多出现在香炉上。
在佛教文化里,狻猊又叫做青狮,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西游记》中,就是它变成了乌鸡国国王,后来又跑到狮驼岭,给唐僧师徒出了不少的难题。
獬豸又被称为角瑞,大家最熟悉的名字是麒麟。其外形和狻猊有几分相似,头上有一支独角,又被称做独角兽。史籍载獬豸“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的性情忠厚,坚持公道,能辨别是非。当人们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下时,獬豸就会用独角顶撞狡辩撒谎之人。
因此,獬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司法的象征。在春秋时代,朝廷司法官员的帽子就叫做“獬豸冠”。明清时期,主管司法的官员还将獬豸的图案绣在胸前的补子上。
斗牛可不是牛,属虬龙种。古籍记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璃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于道旁及金鳌玉蝀坊之上。”古人认为,斗牛能镇水患,帮助人们远离水灾。
(乾清宫屋脊上的9只小兽)
这九个小兽各有寓意,总体上象征吉祥平安,含有人们消灾灭祸,剪除邪恶的美好愿望。
不过,很多建筑由于等级不够,是不能同时把这九个神兽排上去的。在故宫里,清代皇帝处理政务的乾清宫屋脊上,有全部9只小兽,而皇后的坤宁宫,就只能有7只小兽。
不过,太和殿是唯一例外的,因为它是古代朝举行廷祭祀等各种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每条垂脊上都有10个小兽,除了上边介绍的9个外,还有一个名叫行什。
之所以取这么个名字,就是因为它排行老十。行什长着一对翅膀,拿着金刚杵,尖嘴猴腮,和“雷震子”的形象十分接近。因此,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希望他能帮助人们预防雷电袭击,保宫殿平安。
最后再来说说最前面的骑凤仙人,关于骑凤仙人,有两个版本的传说。
其一是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大战,齐国的第六任君主齐湣王,被燕国大将乐毅打败,仓皇逃至一大河边。正在走投无路之时,一只凤凰突然降落在他的身边,大喜过望的齐湣王跨上大鸟,轻松地越过了大河,逃脱了乐毅的追捕。
把齐湣王骑凤的形象,放在小兽的前边,寄托了人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美好愿望。
第二个传说和姜子牙有关。话说姜子牙当上大官后,其小舅子希望借助他的关系,捞一个大官做做。但是小舅子的能力实在平庸,姜子牙只好对他说,你只能胜任这么高的官职了。如果再往前一步,必定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古人们据此将它放在了小兽的最前边,提醒人们在欲壑难填时,再往前一步就是深渊。
五脊六兽和骑凤仙人,组成了我国独特的建筑风格,既寓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彰显了我国古代宫殿的尊贵和魅力。
(参考资料:《唐会要》《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