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蒙古没有受战火波及,为什么经济却率先崩溃?

2020-08-24 11:20:56 作者: 晚清时期蒙古

自从“鸦片战争”被打败后,清朝的国力就开始江河日下,昔日的“东方巨人”逐渐变成了“东亚病夫”。到了晚清时期,整个大清王朝处于崩溃边缘,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其中经济方面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最先在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并非是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的沿海一带,反而是没有受战火波及的蒙古地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清朝时期的蒙古之所以会成为经济崩溃的“先行者”,与清朝国力衰弱关系不大,而是由两大原因导致的。

第一个导致蒙古社会经济崩溃的原因是宗教问题。蒙古人信奉的是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黄教),宗教领袖是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但清朝统治者担心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会在共同的宗教领袖号召下重新统一,因此便大力扶持另一位重要宗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两位活佛都拥有诸多特权,其中就包括他们属下的寺院和喇嘛免税。

出于信仰及其他诸多方面原因,蒙古札萨克(执政官)将大批农牧奴贡献给寺院,并为寺院提供大片上好的牧地,这就使得寺院和活佛本人的排场越来越大。寺院的喇嘛们还经常向普通蒙古牧民勒索贡品,牧民们不敢不从,只能选择默默忍受。更令牧民们难以承受的是,由于朝廷对寺院和喇嘛免税,所以征税的负担便全部压到了他们头上。

宗教的特权让越来越多蒙古优秀青年选择了进寺院当喇嘛,结果导致寺院不断增多,而蒙古社会上的劳动力却大幅减少。根据现有资料统计,晚清时期整个蒙古的寺院达到了近两千家,每个蒙古家庭至少会有一个男子会出家当喇嘛。宗教兴旺与社会生产力大幅滑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导致蒙古社会经济崩溃的原因是汉商问题。汉族商人进入蒙古草原开展贸易活动由来已久,但过去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特点使得这些贸易只能零敲碎打,无法形成集中贸易往来。寺庙的大量建立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由于牧民们都会集中到寺庙周围,因此这些地方便自发形成了市场。汉商们带着大量货物深入草原腹地,并在寺庙周围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蒙古人做生意。

来自中国南方的各种商品,如茶、烟、丝织品过去一直被蒙古人视为奢侈品,只有贵族才可以享用。但随着大量商品流入草原,以及消费习惯的养成,许多蒙古人都开始将这些奢侈品视为生活的必需品,不少人一边选择缩衣节食,一边却花重金去消费来自南方的各种商品。同时,寺庙中的喇嘛为了能购买这些商品,不断向普通蒙古牧民榨取,这又更进一步加重了牧民的负担。

蒙古人的畜产品有季节性,在产品大量上市的时节,他们不惜相互压价,只求能够尽快卖出。但他们的需求却有连续性。因此汉商们得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许多蒙古贵族过惯了挥金如土的日子,结果盲目消费导致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破产了。为了维持生活水准,这些贵族向汉人商号借款度日,并用各种物品进行抵押,甚至有札萨克因欠债过多无力偿还,干脆将自己向牧民的征税特权都抵押给了汉商。另一方面,蒙古贵族为了偿还债务,又加紧了对普通牧民的盘剥,结果又导致牧民也不得不举债度日。

汉人商号、钱庄的巨额利润让蒙古王公和喇嘛们垂涎不已,而汉商也希望能利用王公和喇嘛们的权力作为背书,以便于进一步开展商业活动。于是双方迅速达成合作。蒙古王公、喇嘛、汉商强强联合的结果就是彻底摧毁了蒙古传统经济,民穷财尽的晚清蒙古社会就这样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崩溃。

参考文献:《清代的蒙古社会制度》、《蒙古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