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时期,八旗制度下的士兵是如何受制于努尔哈赤的?

2020-08-24 11:25:20 作者: 后金时期,八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女真民俗壮者皆兵,素无其他徭役,平时多以渔猎为生。每次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以家族城寨的方式出师,十人中以一人为牛录额真总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努尔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这种传统的狩猎组织形式,牛录额真也成为建州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总分为环刀、铁锤、串赤、能射四军,成为后来创建旗制的基础。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旗帜。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并亲自带领,将黑旗军交由弟弟舒尔哈齐指挥。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了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努尔哈赤麾下的牛录数量超过了起兵之时的百倍之多,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努尔哈赤于是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设一固山额真,以梅勒额真二人副之;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共议国政。旗的数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分长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的前锋营、骁骑营和护军营的前身。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八旗从此建立,也是满洲八旗的源起。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了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得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那么,后金时期,八旗制度下的士兵是如何受制于努尔哈赤的?

一、建立八旗制度的原因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二、努尔哈赤将八旗的最高统治权牢牢掌控在爱新觉罗皇家手中

大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努尔哈赤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大贝勒代善是正红、镶红两旗的旗主,二贝勒阿敏是镶蓝旗旗主,三贝勒莽古尔泰是正蓝旗旗主,四贝勒皇太极是正白旗旗主,镶白旗是努尔哈赤的长孙杜度统领。努尔哈赤的其他子侄等贝勒,也各自拥有若干牛录。

三、努尔哈赤对八旗子弟的福利待遇

连年的战争,使得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子弟获得了不少利益。他们在统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上百万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努尔哈赤当时仿照明朝的官职,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衔,统兵辖民,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赐予大量的人畜财帛,供其享用。不少官将还领受敕书,子孙后代永远袭职。这样,就使满洲的八旗子弟在进关之前即已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享受着特殊待遇。

四、努尔哈赤对八旗的管理方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率属于满洲八旗之下。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制,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

5牛录为1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1人,副职二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五、八旗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曾经亲自选派“准托伊、博布黑、萨哈连、乌巴泰、雅星阿、科贝、扎海、浑岱等八人为八旗的师傅”,要求他们“精心教习你们的门下以及所收的学生”,是为清代八旗子弟读书受教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