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天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玉门关以东,有一条长约1000公里的狭长走廊,被称之为河西走廊,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地,天然的草场,无论是农耕还是畜牧都是优良之地,除了资源优势外,这里还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占据这里可以切断匈奴与羌人、西域的联系,也可以消除匈奴对中原王朝西边的威胁。
自秦末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并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向西控制西域,向南控制羌人,向东威胁中原王朝。秦朝时,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匈奴,汉初,对匈奴一直是卑躬屈膝,送礼和亲,种种讨好。汉朝积蓄了60年国力,终于在汉武帝刘彻继位后爆发,有了一战匈奴的实力。汉武帝四年,匈奴杀了月氏王,并将其赶出河西走廊;张骞出使月氏国,欲与之结成联盟对付匈奴,却在河西走廊被俘。
公元前126年,被禁锢长达13年的张骞终于回到汉朝,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满脸风霜的中年人,这13年中,没人知道他的内心经历了多少苦痛,但这13年里,他对河西走廊却有了更深的认识。张骞意识到,要想彻底击败匈奴,就必须控制河西走廊,只要征服了河西走廊西边的小国家,就等于斩断了匈奴人的右臂,长久的解决匈奴的威胁便指日可待。
公元前121年,第一次河西之战开始了,这场战争中,涌现了一位少年英雄,他就是闪电战的鼻祖霍去病,17岁被封为封骠骑大将军、冠军侯。春天,是游牧民族最为脆弱的季节,经过一个寒冬的饥饿,牛羊骨瘦如柴,此时正是攻击匈奴的最好时机,汉朝为此已经准备了近60年了。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采用“穿插迂回”的战术,闪击匈奴部落,短短六日奔袭千里,扫荡匈奴五个王国,在皋兰山与匈奴主力激战,折兰王、卢侯王战死,浑邪王兵败逃亡。此战胜利后,霍去病在黄河边上修建一座军事堡垒,取名金城,隋文帝时期改名兰州,这就是今天的甘肃首府兰州市。兰州犹如一颗钉子,嵌入河西走廊的腹地,为汉朝开辟河西四郡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21年8月,此时距离第一次河西之战仅过去了几个月,汉武帝再次出兵河西走廊。
这一次分两路出发,西路由霍去病和公孙敖带队,作为主力直捣河西走廊,东路由张骞、李广带队,牵制匈奴左贤王部。在那时,没有GPS,没有导航,公孙敖、张骞很快迷路失去了战斗力,形势对霍去病极为不利,此时,霍去病采用“大纵深穿插迂回”的战术,直接绕到浑邪王、休屠王的后方,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第二次河西之战,在霍去病带领下,对匈奴右部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失去焉支山,对于匈奴人来讲,如同失去了整个河西走廊。
焉支山下的天然牧场从此归汉朝版图,为汉朝提供绵延不断的战马,自此,匈奴算是失去了反抗能力,浑邪王、休屠王随后也投降汉朝。浑邪王、休屠王部归降以后,汉朝在此建立了四个郡进行管制,史称为”河西四郡“,并从中原地区迁入大量的汉人百姓进行混居。
自此,河西四郡开始逐渐汉化。为了纪念霍去病的功劳,在今天兰州的天水北路的高速路口,还耸立着一尊约26米高的“霍去病西征”的塑像。汉武帝还给这四个地方分别取名为: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武威:武功军威。一是为了表示霍去病建立的赫赫战功,二是为了纪念河西之战大胜,以军功显示大汉国威。酒泉:据说,霍去病当时想犒赏一下将士,但人数众多,而酒量太少,所以便将酒倒入泉水之中,与将士共饮而得名。张掖:“断匈奴之臂,张国之臂腋,以通西域”。汉朝收复河西走廊后,如同砍断了匈奴的右臂,从此,向西展开了自己的双臂。敦煌:乃是盛大的含义,连接世界的丝绸之路被打通,此乃如此的“盛大”,如此的“辉煌”。
这四个郡县自设立之日起,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河西走廊的打通,开启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计划,作为这个计划的枢纽,河西四郡仍是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中的重地。霍去病2100前年的战功,中国人至今仍在享用着这份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