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大金得胜陀颂碑

2020-11-08 16:27:05 作者: 松原:大金得

金太祖于1114年9月在此地誓师,长驱南下之几次较大战役,望风披糜,节节胜利,皆有详细记述,《金史·本纪第二·太祖》中载:“九月,太祖进军宁江州,次廖晦城。….进军宁江州,诸军填堑攻城。十月朔,克其城。”此段叙说了金太祖起兵,决定先攻宁江州,且出师有名,首先聚集兵马,共发誓言,各表决心,施行有功者奖,违叛者罚的办法,加之用兵之前,有天助其成的吉祥瑞兆,鼓舞着士气,所以,第一战役,顺利地攻下了宁江州,冲破了辽国北方的门户。“十一月辽都统萧纯里将步骑十万会于鸭子河(今松花江),太祖自将击之。”此次战役,太祖以约三千兵力,击破辽军十万之众,堪称勇谋善战。公元1115年“正月主申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自此,金太祖登上皇位,正式称帝,国号称金。“丙子,上自将攻黄龙府,进临益州。....辽骑七万戍边。九月克黄龙府。”辽主闻报黄龙府失守,大为震惊,于是辽末代皇帝天祚御驾亲征,“自将七十万至驼门。附马萧特末林牙萧查利等将骑五万,步卒四十万至斡邻。上自将御之。”此次战役,两军兵力相差悬殊,金太祖以近一万之兵力,击破辽军百十多万之众,打的天祚皇帝望影而逃。此为辽灭金兴之开端。金太祖于得胜陀举兵,开始伐辽,屡战屡捷,十年(即公元1125年)踏破辽国,又二年(即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至此,金太祖进据中原,成为一代之雄主。

从金世宗于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立石,至明年(1985年)即是它的八百周岁寿诞之日了。大金得胜陀颂碑初次折断于何时?考之文献记载,其说有二。一说,扶余县乡人张其军著《扶余县志》中说:“清初不知何时折断,遂横倒地上,污以风雪雨泥,几不可辩。附近耕地农夫每以之磨锄,或坐其上而话桑麻。”观上,其碑折于清初之说,不知何所据。二说,此碑清初尚好完整。一说无凭,暂从二说,初次碑断时间,可能在道光三年至光绪十三年间(即公元1823年至1887年间)。

残碑的初次树接是在民国初期。按张其军之《扶余县志》所记,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扶余县长孔宪熙“命人以砖砌之(指建碑亭),重新接树(1977年粘接时,残碑断处尚有彼时的水泥残渣可见),遂得屹然壁立。”为使建树碑亭事传诸后事,孔氏特撰《建修得胜陀亭序》,由当时县内书法名家孟溪郝文濂书丹,另刻一碑,立于金碑左前方(此碑尚存)。1945年,在东北光复当时的混乱中,孔氏所建碑亭被群众拆毁一空,而石碑仍然屹立。

第二次建立碑亭是在1961年,大金得胜陀颂碑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款千元,派徐达音、孙耀林负责筹建,从春至秋,备料施工至建成共历时八个月。碑亭系砖木结构,青砖亭壁,灰瓦脊式顶盖,略仿孔氏碑亭旧样,保存了民族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碑亭高四米五十,宽长各为两米七十,坐北向南,前后两敞门,碑在亭中。在施工期间,曾发现碑额反向,可能是孔氏树接残碑时,将碑额上反,经过请示,始将碑额调正过来。

199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所谓扫“四旧”中,石碑又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将碑亭洗劫无存,且将石碑推倒,复毁为三折,碑之厄运相继加重。惜碑亭存世不满六年。

打倒“四人帮”,党的文物保护政策又得到落实。政府先拨款五千元,派刘法祥负责筹措,在碑的四周修筑了钢筋水泥护挡,高两米,每边长十五米,周长共六十米。1977年政府再拨款八千元,对三折之残碑粘接复原。此次派康殿荣、韩光烈、徐达音、姜海泉等人施工,从到外地购置粘接原料,经过化学药物粘接,历时七个月,又使金碑耸立,重展雄姿。金碑复原后,对碑文断处之残缺字,由郑志(祖传技艺碑石刻工,精巧细微)进行了补刻。最后并将全碑涂抹了化学固封保护剂,可防风雨剥蚀。过去民间谣传石碑底下埋藏着金银什物,间而有个别群众挖取财宝,致使龟趺倾斜,增加了石碑折倒的危险性。所以在粘接残碑复原之前,先将龟碑吊起,搞好石础地基,先挖一九平方米圆形坑,深度一米,用石块填充,水泥灌浆,养生抄平后,将龟趺安放原处,对石碑起到了长久稳定作用。

扶余县之引拉灌溉工程,因河水流经碑地,距碑仅四十余米远,日久恐受水害,1983年,省又拨款七万元,修建水泥石础护坡。此项工程由韩光烈、祝国恩、郑新城参与施工。坡高两米,东西横向三十五米,南北纵向三十五米,一千二百二十五平方米。计用石方量三百余立方米,水泥七十吨。同时还修筑了四角亭。堪称工程浩大,壮美可观。

大金得胜陀颂碑八百年来虽屡遭创伤,但经过党和政府的多次保护维修,仍得安然健在。借此金碑八百周岁寿辰之际,祝愿稀世珍品,长存后世,晶莹四射,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