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征回纥 按边河湟
刘濛因才智过人,政绩突出,为宰相李德裕所倚重。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以门荫入仕,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两度入朝为相,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李德裕在辅佐唐武宗的五年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拜为太尉,封赵国公,大诗人李商隐称之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平定回纥是李德裕的一大功绩。回纥,又称回鹘,是漠北铁勒十五部的一支,活动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之间,相传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隋唐之际,回纥受突厥政权统治,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唐朝对东突厥战争胜利后,与回纥诸部的联系大大加强,回纥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其领土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成为北方比较强大的政权。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曾两次请回纥出兵援助。此后,双方关系更加密切,唐曾三次将公主下嫁给回纥可汗。回纥与唐基本上没有过武装冲突。大和九年(835),回纥境内发生叛乱,加上大雪、瘟疫和荒年,牛羊多冻死,其势开始衰弱。开成五年(840),其西北的黠戛斯(即吉尔吉斯),以十万骑兵入侵其地,回纥人四散逃亡,回纥政权崩溃。漠北回纥人大部分南下华北,其余分三支向西迁徙,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一支迁到天山北路地区;一支迁徙到西州(吐鲁番)、轮台(乌鲁木齐)等地,逐渐和当地居民融合,建立了高昌回纥政权。会昌二年(842),南下的回纥乌介可汗率军越过杷头峰(今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今山西大同和朔州怀仁一带)等地。李德裕详细地分析了回纥的情况,建议武宗出兵征讨,进一步加强河湟地区的经营治理。河湟指黄河、湟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即今青海省海东市、西宁市和海北、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一带,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羌藏民族与中原汉族生产生活的地理边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李德裕深知刘濛的才干,就举荐刘濛担任宣慰灵夏以北党项使,并负责征讨回纥大军的兵械粮饷调集事务。刘濛到任后,造木牛来调粮运饷,供给军械,从没有过贻误,保障了征讨大军在杀胡山(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顺利大破回纥军。平定回纥后,刘濛又在河湟地区工作了几年,为唐朝西北边疆的稳定作出了极大贡献。会昌六年(846),唐武宗李炎病逝,唐宣宗李忱登基。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亲政次日便免去他的宰相之职,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同年九月,又被贬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接着相继被贬为太子少保、潮州司马、崖州(今海南省海口东南)司户参军。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三。刘濛因深为李德裕所器重,遂被定为李党集团的人,李德裕获罪,自然受到了牵连,被贬为朗州(治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刺史。刘濛在朗州整顿吏治,勤于政事,颇得民心,其政绩当地史乘有载。
咸通元年(860),右拾遗刘邺上奏唐懿宗,称赞李德裕辅政时的功勋,请求对他加以追赠。唐懿宗遂恢复李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的官爵,并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刘濛也因此得到重新启用,生前官至大理卿。大理卿,也称大理寺卿,大理寺的长官,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从三品,位九卿之列。
【来源:东明县博物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