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对决20万,差距如此之大,陈友谅为何还是没打过朱元璋?

2020-11-08 18:26:50 作者: 60万对决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决战于水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当属发生在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之战”。这场战役,朱元璋一方以人数20万兵力对决陈友谅的60万(另有说法是65万)大军。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原本兵多将广、战备精良的陈友谅却以绝对优势于3倍朱元璋的兵力,为朱元璋这个老粗出身的人打了个落花流水,不但全军溃败,就连陈友谅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遗憾地赔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之战”

当然,在“鄱阳湖之战”前,论实力论支持,朱元璋是怎么也不太可能战胜陈友谅的,缘何这一仗打下来,原本胜券在握的陈友谅会败给朱元璋呢?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陈友谅在战役指挥上的战略失误导致。这一点不可否认,实际的问题是,态度决定战略高度,说是战略失误,实则完全与陈友谅与朱元璋二人的个性息息相关。

“鄱阳湖之战”地图

确切来说,行军打仗人数多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占决定性胜负的关键,最终依然还得回到“拼格局、拼作风、拼胸怀、拼态度”的节奏上来。为后世之人封为“江汉先英”且拥兵60万的陈友谅,之所以会败给当时样样实力不如自己,且仅带兵只20万的朱元璋,正是因为陈友谅在这几方面,样样逊色朱元璋不少。

对于陈友谅的评价,刘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也就是说,刘基刘伯温认为,陈友谅一点也不“大义”且“不正”。

这事还得从陈友谅的发家史说起。陈友谅出生于渔夫世家,原本姓谢,后因祖父入赘陈家,因此改姓为陈。陈友谅从小读书不多,但也算略通文义,且习过武,臂力惊人。

陈友谅剧照

1、首次的“不义”背主:

元末,长大后的陈友谅先是在元朝政府中做小官,后来遇到反元的红巾起义军头领,天完政权领袖徐寿辉打到那里的时候,陈友谅立刻转投红巾军,加入徐寿辉部队。这是陈友谅第一次背主,背叛元朝。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当时腐朽没落的元朝人人喊打,对其压迫奋起抗争者不计其数。

2、二次的“不义”杀主:

在陈友谅加入徐寿辉队伍后,徐寿辉又将他分配给了手下实权派人物大将倪文俊。而倪文俊对陈友谅大加赏识,一路提拔,直至成为其队伍中数一数二的头号人物。接着,随着倪文俊权利与私欲的持续膨胀,倪文俊图谋杀害徐寿辉篡夺帝位,后来,阴谋失败,他打算投奔陈友谅,不料,反被陈友谅杀死,并邀功请赏献给徐寿辉。从此,陈友谅取代了此前倪文俊在红巾军中的位置。这是陈友谅的第二次背主,背叛一手栽培自己成长并一路提拔向上的上司倪文俊。

陈友谅“负荆请罪”诱杀倪文俊

3、三次的“不义”杀主:

接着,陈友谅在取代倪文俊位置后,彻底成为徐寿辉部队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从此,他的私欲更加熏心。1359年,陈友谅以会师为名除掉徐寿辉手下大将赵普胜,并行使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权来,1360年,陈友谅又借机残忍杀害了曾经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老领导徐寿辉,从此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徐寿辉

从陈友谅“发家史”一路走来所体现的种种背信弃义,我们便很能理解为何刘基如此评价陈友谅绝非诋毁。

陈友谅反元参加农民起义那次可以忽略,仅从陈友谅对上司和老领导之间的屡次背信弃义来比对,这与朱元璋几度出生入死救恩师郭子兴于危难的专靠义气赢天下的宽广格局相较而言,在“大义”人生这条路上,后虽改元为“大义”的陈友谅就早已注定了未来的必败之局,尽管他对老百姓也都是比较好。

弑君篡位,陈友谅登基,突然天色大变

自古,农民起义军领袖之所以领导革命很难走向最终成功的一大因素,是因为这些农民起义军领袖都有一个“通病”,一旦见好就收的时刻,脑海中冒出的第一念头,不是想着如何继续造福百姓,而是先如何让自己提前享受够做“主子”百般福祉。

在历史记载中,贫苦人家出生的陈友谅,在做了农民起义军领袖后,他个人所享受的生活是蛮奢侈的。《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也就是说,在农民起义稍有成就的陈友谅,他先为自己专门打造了一张做工异常精巧的金缕床,而且宫中的其他物品布置之类的,也是同样级别的奢侈范。足见陈友谅这个靠农民起义发家的“王”,论他治理天下的本领到底怎么样暂且不知道,但至少是蛮会先考虑个人如何享受的。

陈友谅之奢侈

陈友谅的奢侈作风,用明代孔迩曾所撰写的笔记小说《云蕉馆纪谈》原话中描述便是:

简言之,也就是说,陈友谅起兵之事,专为了给自己搜寻珍奇异宝似乎就是他最大的志向了。于此可见,太过贪物者,眼光短浅,必然难聚大义难成大事。

而朱元璋呢?在享乐贪物这点上,则和陈友谅形成强烈的反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