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曹魏后期内部斗争:把司马懿父子说成是“乱臣贼子”,有点冤

2020-10-09 22:37:28 作者: 分析曹魏后期

发生于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是标志着三国时代即将终结的历史事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经过10年的卧薪尝胆,以将死之身对曹爽完成了致命一击,一举消灭了曹魏宗室的反对势力,完全控制了政权,为自己的儿子完成篡位自立铺平了道路。

“魏之亡,始自曹爽之诛”。司马懿也由此被彻底扣上了乱臣贼子的帽子。然而,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曹爽与司马懿的身后,其实站着寒门和世族两股势力,他们之间的角力,才真正决定了皇权的最终归属。

所以说,是历史的发展潮流决定了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司马氏取代曹氏,其实是符合当时社会主流群体的愿望,是得人心的!把司马懿这个站在前台唱戏的“演员”称之为乱臣贼子,真的有点冤枉他!

一、曹叡的不合理但合情的临终安排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年幼的齐王曹芳继位。

曹叡多年生不出儿子,又是英年早逝,他在继承人的培养上是不合格的。因此,按照惯例,他要为曹芳选择有力的辅政大臣。

在最初的方案中,曹叡选择的是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曹宇虽然是曹叡的长辈,但其实年龄与之相仿,并且深受其信任。

但是,因为曹宇的主动推辞,以及曹叡身边的小人作祟,此事不了了之。曹叡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曹真之子曹爽。

曹真是魏国名将,可其子曹爽却与之相去甚远。他才能平庸,且无军功政绩,就因为与曹叡有着不错的私人关系,才得以上位。

与另一位辅政大臣司马懿比起来,曹爽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上,都有天壤之别。

在这种情况下,曹爽作为首辅,就惹来了朝廷上下的普遍不满。

曹魏要发展,必须倚仗司马懿,但曹叡对其不放心,只能另选宗室子弟与之制衡。可曹爽这水平,显然还不够格。这种合情但不合理的权力架构,为日后二人爆发冲突埋下了隐患。

二、曹爽与司马懿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曹爽年轻,平庸,没有军功,没有政绩;司马懿是“三朝老臣”,声名卓著,是当时公认的朝堂领袖。这当然是二人最为明显的区别,但并不是最根本的。

曹爽虽然为皇帝家里人,但因为曹魏此前有禁防宗室干政的传统,他在军界、政界并无资源。

要想与司马懿对抗,曹爽只能另辟蹊径,避开那些元老重臣,去结交提拔那些与曹氏宗亲有关联的寒门士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夏侯玄、何晏、丁谧、、李胜等人。

夏侯氏与曹氏本有血亲,夏侯玄就是曹爽姑姑的儿子。何晏是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曾以杀猪为业,必是寒门无疑。而何晏被曹操收为养子,算半个曹魏宗室。丁谧是曹操老乡,备受曹氏信任。、李胜是“浮华案”的主角,名声仅次于夏侯玄、何晏。

这里的“浮华”,并非生活上的奢靡腐化,而是指当时互相标榜、结为朋党的士人群体。

他们多出身于非儒家的寒门,皆为文士,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业。但是,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有急于成事的野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以上这些人集结到曹爽的帐下,既补充了他空虚的力量,又让寒门子弟们得到了想要的权位,两相契合。至此,曹爽集团正式形成。

我们不能用“好”与“坏”这样的词,来简单评价它。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讲,曹爽与曹操的用人有一定相似之处。

曹操也是出身寒门,在儒家正统观念中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秉持着“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凡是有能力者,不管出身如何,一概能得到重用。

但是,随着曹魏政权一统北方,世家大族的势力不断上升,曹操的用人政策也在逐渐调整变化。

曹丕继位后,采取了“九品中正制”,就是适用这种形势变化的产物。曹魏的选人用人,开始更加重视出身、德行,而非能力。这种用人方式,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容易赢得他们的支持,所以有利于曹魏政权的稳固。

司马懿出身于颍川大族司马氏,自然成为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在曹爽重新扛起“用人唯才”的大旗时,他与司马懿之间的争斗,就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二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而是门阀与寒门之间的一场决战。

三、司马懿为何战胜曹爽?

司马懿最终战胜了曹爽,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曹爽在内外两个战场上接连失败,而从根本上看,是世族势力崛起的必然。

1、对外战争

曹爽第一次受到重创,是其伐蜀失败。因为曹爽威望不高,急需在军事上取得比司马懿更大的功业,以期赢得魏国上下的支持。

公元244年,曹爽以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发兵7万,进攻汉中。蜀将王平率先占领了有利地形,阻击魏军。随后,蜀汉大司马费祎又领大军增援,切断了曹军退路。曹爽苦战又不能胜,被迫退兵,途中又遭蜀军阻截,死伤无数。

2、对内改革

曹爽借对外战争扬名立万的企图落空之后,又在国内发起了改革。这场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司马懿背后的世族势力。

当时,改革主将夏侯玄、何晏提出了三项举措,分别是:“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人才选拔制度的“审官择人”。原来,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选人之权都被门阀大族所把持,而曹爽意在通过复兴曹操“唯才是举”的精神,打破对于官僚队伍的垄断和控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