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这是‘尚友古人’,与古人做朋友。另一方面,我也试着探寻对抗我们这个时代昏沉症的良方。我想回到一个热烈的、充满个性的、充满真知灼见的批评氛围中去,我想回避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在我看来经常是虚假的或者无关痛痒的命题。”
今年7月,他的随笔集《既有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三辑,内篇论陈援庵、邓之诚、陈寥士、钱锺书、杨周翰、王佐良、黄裳、夏志清、吴兴华等现代文史诸家,外篇讨论狄更斯、普鲁斯特、卢卡奇、庞德、T.S.艾略特、霍布斯鲍姆、帕索里尼、约翰·伯格、埃科、桑塔格、希钦斯等文学文化名家,杂篇写中外交汇中的人物与史迹。
黄德海谈到,他在写评论时经常遇到一个问题——衡量眼前这部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在思考和写作过程中,这个标准会不断游移与变化。“你会发现,一个时代的思想结论只能具体地存在于一个时代,要想把它接到当下,就必须经过变化和修正,否则原有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可实质上,文字不是有形的,你在挪动过程中是不是对此进行了精心的修理,很多人看不出来。只有使用者自己知道,你把它拿过来后,处理了哪些‘排异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杰出的批评家会逐渐去除那些跟这个时代不相应的内容,又让它与现在符合。”
换言之,批评这件事是一群人参与思想变迁与社会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与变化的过程。黄德海相信,一旦认真参与这个过程,无论对我们自身还是对这个时代,都构成意义。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