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等领导人到巴金等文学青年都爱读,这本小册子究竟有何魅力?

2020-11-09 16:24:46 作者: 从毛泽东等领

摘要:恩格斯说,不管《共产党宣言》有多老,这部著作“永远值得一读”;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

11月7日,“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分别致辞。与会者从思想文化、文本翻译等角度,围绕《共产党宣言》及其中文全译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行了交流研讨。

《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1920年陈望道先生首译的中文全译本问世。自诞生以来,《共产党宣言》的读者遍布世界。恩格斯说,不管《共产党宣言》有多老,这部著作“永远值得一读”;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这本小册子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部著作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党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思想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谓是一部袖珍版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共产党宣言》在19世纪末才传入中国,但是在20世纪初随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尤其是首译本的问世,使其迅速成为推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精神武器。在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共产党宣言》为何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王一胜研究员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共产党宣言》传播的社会文化基础。比如,宋代以来,传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士绅阶级与平民阶级的对立,传统民本思想更多包含了人民自主性的因素,等等。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霍四通指出,限于当时的条件,陈望道先生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没能参照德文本,而是参照了英文本和日文本。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各种版本中最易读、最清晰的一个版本,语言准确、鲜明和生动,体现了准确性和创造性、大众性和修辞性、启发性与鼓动性的结合。“巴金曾说过,他一度十分喜欢读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像巴金这样的文学青年都十分喜爱,可见《共产党宣言》译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朱鸿召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不只是个人学术行为,而是表达了一代人的理想选择和几代人的革命实践。应结合社会实践看《共产党宣言》译本,理解其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经典著作,要把《共产党宣言》放在世界格局下考量,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贯通中去审视。

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