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南人,这个问题2012年我高考的时候思考过,今年我弟高考,我觉得怎么讲,首先河南考生是真的不容易,当然其它地方也不容易,2011-2012年我在项城一高复读,一个班里168人,讲桌两边坐3个学生(我也有幸坐了3个多月,也就是在这3个月成绩拔高了100分) 电视机下面3个,教室门口外面3个,上课的时候拎着凳子坐在过道里听课,一年下来我班同学我看着点名册能想起来长什么样的也就一小半,总共12排,前后距离非常窄,只能坐的笔直,胸前才有一个拳头的距离,后来坐的时间长了身体不舒服我甚至去做了个B超,感觉身体出问题了。学校整体环境压抑就算了,活动空间几乎没有,吃饭都是跑着去吃,看见我吃完饭也不着急的样子老师就说你看那有些同学不紧不慢迈着四方步回来了。老师们都特别辛苦,起早贪黑陪着,考试特别多,一周一两次大考,卷子多到做不完。一天有几套卷子,一直在发卷子,什么九校联考啥的。那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学习学累了 偶尔抬下头 往下看,因为我坐讲台上,要么是一大片反光的眼镜在看向黑板,要么是黑压压一片头,长时间学习后眼睛则是模糊的,其实我不近视。头痒的很,因为一堂课最少擦两次黑板,粉笔屑落一头,班里没有空调,只能把椅子放倒坐在棱上,上面垫个带孔的垫子,奈何还是热,只能左右半面屁股换着坐。每隔两周的周六下午上完两节课回家一次第二天周天晚上上晚自习。学习压力肯定特别大,那时候叛逆,心里埋冤为什么家长们都把高考看的这么重要,有的同学甚至感觉活着没意思 ,学习学的晕倒救护车拉走的,或者压力大到精神衰弱的很常见,而且还经常是学霸级的。记忆深刻的是大家都像同病相怜的病友,入考场前,大家自发的给身边的同学举起一个大拇指,那一刻不需要说什么,也说不出来什么,说一声加油都是多余的,但竖起停顿一会儿的那个大拇指,里面包含了太多,既是给同学鼓励,也是给自己鼓励。那一年我也思考了很多,每天给自己打气:寡人 一定要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捂脸]然后尽量调整心态: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也导致我上了大学后很消极,什么都无所谓。现在过去8年了,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体会,关于高考公平这件事,我只能说总体还是公平的,虽然看到河南每年考生人数和录取分数线的时候,心里忍不住会想: 哼 敢不敢全国统一高考卷,全国统一改卷,全国统一分数线录取。我相信河南考生的含金量还是可以的,从宏观来看,这些会压力和努力会成为河南考生的重要财富,从知识获取和掌握层面,面对的竞争越充分,无疑这些河南考生出了社会会表现出更好的韧性,相对扎实的功底会让你更能打。横向比较来看,河南考生相比北京上海这些掌握了更多教育资源的人来说肯定不公平,但公平不公平这个事情没有一个绝对的度量制,从纵向来看,人家北京上海的考生要么投胎小能手,要么从父辈甚至祖父辈的时候努力了,所以当你努力过后掌握了话语权或者游戏规则制定权后,你就会觉得公平了。本人在大学毕业后来上海现在4年了,发现能在上海立住脚真心不容易,人家的父辈一般来说是比你的父辈付出了更多努力的,所以你觉得不公平,你就好好混,争取让你的后辈能成为北京上海的考生。然后让你的孩子以后也读放学有警察维持秩序,有一长溜的豪车来接,有充分的条件可以补习课堂外的德智体美,可以有老外家教辅导学习英语,可以上国际学校...最后,把当年支撑我的座右铭送给大家: 承认一种秩序,然后向这种秩序发起挑战,进而颠覆这种秩序(日本相扑精神的核心) 另外,不患寡 患不均,因为有了比较才会觉得不公平,愚认为,跟别人比是没有意义的,你只有把比你优秀的人当作高山,争取超过。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 教育经历 成长环境以及外部因素加持都不同,没必要跟别人比,可能你穷极一生努力的顶点还不到别人的起点。你就跟你自己比,你从60分提高到70分就是进步,你从父辈农村走到县城也是进步,能从农村在省会城市立住脚那就是三级跳,乞丐只会嫉妒另一个乞丐,不妨把梦做的大一点,然后尽力去实现。当有一天你强大到有更大的社会便利性的时候,你会发自肺腑的感慨:嗯 还不错。你才不会去想公平还是不公平这个问题,所以关键还是你要强大起来。承认差距,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