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工人日报客户端】;
湖南耒阳高考考生钟芳蓉红了——她以676分的高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她背后,是一系列光环的加持:湖南省文科第4名;至少有10个省份的考古圈联动,为她送上祝福、书籍和考古工具;北京大学发文称“欢迎钟同学报考北京大学……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
当然,钟芳蓉的另一重身份更为励志——她是一个留守女孩,父母外出打工7年,仅能看望她三四次;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她在校寄宿,一月回家一次……
这是网络时代最让人喜闻乐见的故事——一个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逆袭,考上了中国的最高学府。
由留守女孩变成高考高分学霸,且有望成为北大学子,钟芳蓉的逆袭一定会让很多留守孩子看到人生的光明与希望。
很多网友为钟芳蓉的故事喝彩,为这一乡村女孩的逆袭点赞,其背后,是我们对所有身处困境的孩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用努力改变人生的期望与祝福。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奋斗故事,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进取向上的风尚。
我们都知道,高考竞争激烈,钟芳蓉以留守儿童的身份,考出高分,一定是吃了比别人更多的苦,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艰难。
北京曾经的一位高考状元熊轩昂说过: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层家庭的,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教育资源上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多很多捷径。
这话很犀利,却不无道理。人生的残酷超过多数人的想象。
农村留守孩子,在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同时,更面临亲情的缺失和陪伴,这甚至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和性格培养,都可能埋下严重阴影。
钟芳蓉确实是“寒门出贵子”的例子,现实当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复制钟芳蓉的路子呢?
只怕很多人会跟龚先生一样,有些担心,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能通过严格的自律,奋发向上,最终改变人生。
龚先生曾经采访过湖南一位山区中学的校长。这位校长坦言,学校每个班级留守孩子都在半数以上,而这些孩子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难以管教——家中的爷爷奶奶力不从心,与父母每月有限的视频也是杯水车薪,而老师们最大的苦恼,来自于从来不知道这些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一旦沟通的大门关闭,思想交流都成为奢望,更遑论学习等其它事宜。
政府层面早就注意到留守儿童的问题。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
这一意见的出台是4年前,钟芳蓉当时应该还在上初中,她的父母并没能留在家中陪伴她。而从媒体对她的采访来看,她的父母外出打工7年,仅能看望她三四次。
所有人都在关注钟芳蓉的“成功”,可没有人关注这7年间,她作为一个小女孩,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都经历了什么。
钟芳蓉是足够幸运的,这种幸运或许来自她的家庭、她的老师和她本人的努力。
事实上,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与其他孩子比起来,他们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有的孩子会因此出现某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遭受意外伤害等。
当网友在为钟芳蓉的励志故事而齐声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她背后一大批同样身份的留守儿童,关注这些孩子的生存状况,多想想办法帮他们摆脱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同时,尽可能从根源上减少迫使儿童留守在农村老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