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民族乐团携手上海美术馆点亮“中华艺术宫之夜”
28日晚上,大雨中的中华艺术宫,“仙乐飘飘”,多了一份与往常不一样的美丽。0米层的艺术剧场,上海民族乐团带来的一曲《花好月圆》结束后,舞台上的LED大屏幕上定格在中华艺术宫的馆藏作品——林风眠的《琵琶仕女》《吹笛仕女》上。现场掌声如雷,“太美了!没有看够,也没有听够。”台下的观众说道。
这是由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美术馆共同举办的中华艺术宫之夜——“海上生明月”艺术体验专场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有声有色的艺术体验。此前,120个预约门票刚启动出票就被秒空,也足见人们对这场视听盛宴的喜爱。
色彩与旋律共舞,谱写海派艺术之美。蒋迪雯 摄
晚上7点30分,一曲三重奏与小乐队《江南》拉开了上海民族乐团在0米层艺术剧场的演出序幕。舞台上的LED屏幕上,是沈柔坚的中国画《忆江南》,带领观众在悠悠的江南曲韵中,走进画里的江南风光。
随后,上海民族乐团为观众带来了古筝独奏《墨戏》、琵琶京胡与鼓《别姬》、阮族重奏《剑器》、二胡与大提琴《梁祝》、民乐重奏《蜂飞》、民乐合奏《丝绸之路》、民乐合奏《花好月圆》等曲目。
蒋迪雯 摄
伴随着曲目的不同,舞美背景也穿插展示中华艺术宫“海上生明月”展览的不同精品作品图片。包括唐云的《蝶花》、陈大羽的《紫藤蜜蜂图》、陈佩秋的《竹蜂》、黄幻吾的《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程十发的《大吉祥》、方增先的《母亲》、朱屺瞻的《万紫千红》 、 王个簃的《花团锦簇》等国画佳作,一一在舞台上呈现。
这样的结合,在诠释海派绘画与民族音乐之间的文化关联的同时,也使音乐欣赏获得了更全面的审美体验。林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从普陀区赶来,她告诉记者:“民乐和山水画的结合,让小朋友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在展厅如同置身仙境听仙乐飘飘。蒋迪雯 摄
在41米层的“海上生明月”展览现场,上海民族乐团的宓嵩杰和赵韵梦,带来了两场琴箫合奏。在他们的四周,展厅墙面上挂满了大师们创作的传统山水国画,两位年轻的民乐艺术家演奏了包括《阳关三叠》《流水》《梅花三弄》《欸乃》《姑苏行》等在内的曲目。
距离演出舞台不远,挂着一幅吴湖帆的《石溪僧秋山图》,也是古琴演奏艺术家宓嵩杰喜欢的一幅画。“传统山水画是写意的,传统民乐也是写意的。这些画作能激发我们演奏时的情感,观众一边听着传统乐曲一边看展,感觉应该也会很好。”
蒋迪雯 摄
本次夜场活动邀请民乐演奏家与观众一起走进展厅,在“海上生明月”展览现场为观众表演,静止的画面随着音乐的奏响,美妙的旋律与传神的画作交相辉映,二者既融入了对方的表达,更得到了意境上的无限延展。听完演奏的一位观众告诉记者:“如同置身仙境听仙乐的感觉。这样的观展体验,有点梦幻。”
民乐团牵手美术馆,诠释中华文化之魅
在两场展厅表演中间,本次夜场活动还特别安排了上海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武秦瑞进行现场导赏,为观众诠释美术作品的精妙之处。
蒋迪雯 摄
“海上生明月”展览共分为“春江推潮后来人”“融合中西为吾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有墙外暗香来”四个篇章,以“海上生明月”之宏大意境,向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致敬。
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曾涌现张子谦、陆春龄、孙裕德等一大批声誉卓著、对民族音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近年来,为不断追求传统民乐的当代价值,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担当融入民族音乐创作中去,乐团以“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为主旨,打造了《海上生民乐》《共同家园》《上海传奇·外滩故事》等海派民乐原创品牌,展现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民族之声。
蒋迪雯 摄
上海美术馆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美术馆之一,也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家国家重点美术馆。2012年10月入驻原世博会中国馆以来,依托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方面在硬件上创新机制,构建一流的艺术场馆,另一方面在软件上拓展延伸,打造艺术服务综合体,实现了向中华艺术宫的华丽转身。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为学术定位,以海派艺术为研究重点,开展学术研究与展览展示,自主策划推出了《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东方之路——20世纪中国美术的探索》《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等一批重要的学术展览并长期陈列。
“中华艺术宫之夜”是上海美术馆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全新打造的都市夜游与艺术教育推广相结合的品牌项目。此次夜场活动是本市文艺单位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为市民游客呈现的艺术视听盛宴,是上海民族乐团与上海美术馆携手弘扬中华文化、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积极尝试。作为公益性项目,“中华艺术宫之夜”全部活动均免费开放,受到了广大市民游客的热烈欢迎,部分需要预约的项目推出半小时内便全部“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