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汉变形三记,懒汉高一尺扶贫干部高一丈

2020-09-01 14:05:43 作者: 懒汉变形三记

酒桌上杜振军不提扶贫,东拉西扯闲聊天,纯陪着老王喝酒混光阴。

几杯酒下肚,老王自己把话匣子打开了,主动聊到了自己的心结。

老王年轻时脾气不好,跟老婆吵架爱动粗,老婆忍无可忍,带着孩子离家出走,一走再没回来。

打老婆的名声臭了几十里,老王再没找到媳妇,一个人过到现在。

这些年他试图找过妻儿,知情的人刻意隐瞒,他每次都无功而返。

老王说他不是不想致富,而是致富对他来说压根儿没用,孩子们离开了他,他无儿无女孤家寡人,半截入土的人赚了钱给谁花?

查出了“病根”王振军有了“治病”的门路,他们辗转找到了老王的前妻,说服前妻同意带老王的儿子回来看他。

儿子的一声“爸”重新点燃了老王的生活热情,从此不用扶贫干部催,老王自己就变得异常主动,他逢人便说,要趁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抓紧时间给儿子攒钱娶媳妇。

如今,老王养了40多头羊,起早贪黑赚钱,村里人谁见谁说老王像变了一个人。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脱贫也是如此,愿意脱贫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愿脱贫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

只有找到导致他们失去热情的原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激发出他们的致富热情。

这就对扶贫干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扶贫不能只从自己的立场上出发,扶贫虽然是好心,但这份好心没送到贫困户的心坎上,他们就不会领情。

只有走进懒汉们的内心里,先把心底的贫瘠填满,才能把他们带出穷窝,送上脱贫列车。

03 懒汉强烈反对脱贫干部的帮扶

其他的懒汉们虽然不愿勤劳致富,至少不会反对扶贫干部的帮扶,给钱接钱给物收物,但是佳县刘家峁的刘学山是个例外,给什么刘学山都死活不要。

刘学山的母亲是个寡妇,一个人拉扯大六个孩子,刘学山是老幺。

住在贫困的大山里,大家都靠劳动力活命,母亲一个寡妇养活他们六兄妹,日子的窘迫可想而知。

刘学山最熟悉的味道就是寒冷和饥饿,饥寒交迫把幼年的刘学山逼到了炕上,只要躲在破棉絮里不下来,寒冷和饥饿都可以暂时被驱逐。

这样的生活智慧帮刘学山保住了命,后来哥姐大了成了家,母亲也撒手西去,哥姐们劝刘学山勤劳娶妻,然而这跟刘学山的经验相冲突。

刘学山的生活智慧和乌龟相似,靠的是不吃不动安静活命,而哥哥姐姐们总劝他多动多折腾,他无法认同,每次都是不欢而散。

跟哥哥姐姐的冲突更加让刘学山觉得,屋里再添一个人会是大麻烦,他主动减少了跟兄妹们的联系,决定依靠自己琢磨出来的生活智慧,独自过了一辈子。

扶贫干部来村里时,刘学山已经60来岁了,他的价值观已经顽固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村里通了电,电线扯到刘学山的家门口,他死活不让电工给自己家里通电;他的窑洞有坍塌的危险,扶贫干部想帮他翻修窑洞,好说歹说刘学山都不同意。

刘学山的宗旨就是“我不去麻烦你们,你们也别来折腾我”。

扶贫干部也被气乐了,从来都是“懒汉”前后追着他们要钱要物要资助,第一次碰上给东西被拒绝的。

刘学山不同意危房改造,这成了扶贫干部面临的难题,“三保障”的任务铁定完不成。

后来是结对领导亲自出面,和刘学山一起坐在门口的黄土疙瘩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聊刘学山苦难的童年,聊刘学山和母亲的相依为命,聊刘学山和兄妹们的疙疙瘩瘩磕磕绊绊……

最后刘学山用一句朴实的话说出了自己的价值观,道出了为什么不让扶贫队帮他改造危房。

刘学山的“懒”不是天性而是生存智慧,他的另一个生存智慧是: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一辈子不欠人情才能活得自在。

这下轮到扶贫队的领导震撼了,从某种角度上看,刘学山说的做的又何错之有?

下一步的工作,结对领导特意嘱咐,不要提帮扶刘学山,先让扶贫干部欠上刘学山的人情。

刘学山从山上打回了野兔,扶贫队的人吵吵着想蹭吃野味,刘学山的锅太小,炖肉不够大家吃,所以扶贫队出钱去买回锅碗瓢盆,眼巴巴等着吃刘学山的野兔肉。

刘学山的院子里没水窖,在他家吃水不方便,所以打口水窖,以后方便经常来蹭吃蹭喝。

这样先欠下刘学山的人情,再一步步帮助他改善基础的生活保障问题。

扶贫干部帮助刘学山修整后的窑洞

即便如此,刘学山心里也掂量着一杆秤,他知道扶贫干部帮助自己很多,所以村里开会,刘学山都会早早到会场摆起桌椅板凳,把扶贫干部分给他的硬化路面,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

看着刘学山的改变,扶贫队也很欣慰,这样不仅改善的他的基础生活保障问题,住上了干净整洁的安全窑洞,也能让他做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个懒字也许能合并很多人的外在表现,但它绝不能归并所有人的内心世界。

就像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要精准扶贫讲究针对性一样,致懒的原因也不统一,每个懒汉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在排除了单纯的好吃懒做致贫的懒汉外,脱贫攻坚我们还需要多花些心思,走进懒汉的的内心,找到他们的病灶,早日挖去懒根,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路。

04

这些懒汉浪子回头的事例,旁观者看起来会觉得轻松,实际上扶贫干部在驻村扶贫中,吃过的苦我们无法想象。

把懒汉当家人,不带有色眼镜,放下身段、脾气、习惯和个性,去适应、了解、认识、帮助他们,更是难上加难。

为这些坚持再扶贫一线的干部们点赞,扶贫攻坚是项大工程,国家历史的改写有你们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回头的浪子们一定不会忘记你们。

作者:晓鹤,生于砂砾间,心向暖阳开,写走心的文字,过有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