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推行到现在,真正让扶贫干部头疼的问题已经不是扶贫本身,而是人,是那些完全没有动力脱贫的人,是农村人口中所说的“懒汉”。
国家扶贫也在大力倡导扶贫扶志,因为只要稍微有点致富动力的家庭,靠自己的双手,再依托国家目前的扶贫政策,都能过上好日子。
最让扶贫干部头疼的一类人,恰恰是那些没有志气要脱贫的懒汉,他们完全没有脱贫动力,只想赖着国家过上好日子。
而如何帮助懒汉立起脱贫意志就变得格外棘手、格外重要,也格外急迫。
晓鹤这里搜集到了三个帮助懒汉脱贫的励志故事,咱们一起来看看懒汉变形记,品味一下脱贫干部的绝妙智慧。
01 懒汉主动找扶贫干部要求脱贫
米脂县史家坬村村民冯学胜,48岁孤身一人,是村民公认的懒汉。
冯学胜和他的窑洞
冯学胜以前有老婆孩子,他太懒,媳妇儿觉得跟着他日子没奔头儿,攒够了失望,绝望地带着孩子离开了。
自此冯学胜过起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懒散单身生活,四体不勤没人数落,躺在懒惰的温床上自得其乐。
扶贫干部张雷威的到来,打破了冯学胜水波不兴的生活。
号称“点子王”的张雷威,入村了解情况后,他并没有急于改变冯学胜的懒汉生活,而是选择围魏救赵“曲线救国”。
张雷威先帮助那些有脱贫动力的贫困户,帮助他们争取扶贫款,发展养殖业。
年富力强的办养殖场,年龄偏大缺乏劳动力的自己搞小规模养殖,总之,只要想致富,在扶贫政策上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很快,愿意动起来的村民都尝到了致富甜头,办养殖场专门养山地鸡的一年收入十几万,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自己在家养牛一年也收入好几万。
以前农村穷,家家都穷,无论贫困户如何折腾,都爬不出穷窝,即便冯学胜是个懒汉,他的日子跟村里人比起来也差不了多少。
无非是勤快人家里收拾得光亮点,他的家里邋遢点;勤快人田里多出几斤谷子,他的田里多出几斤草籽;勤快人院里多几只鸡羊,他的院里不见活物而已。
现在不同了,勤快的村民热火朝天忙着养牛养羊养鸡挣钱,扶贫干部不光提供资金还负责找销路,实实在在赶上了动动手脚就能赚钱的好时候。
眼看着周围的邻居翻修窑洞的翻修窑洞,建新房子的建新房子,硬化场院的硬化场院,甚至买车的买车,去城里买房的买房,吃穿用度都跟着上台阶,冯学胜坐不住了。
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让冯学胜恐慌,他主动找到张雷威要求脱贫,说他也想养牛挣钱。
张雷威嘿嘿一乐说:“啥?你要养牛啊?你连你自己都养不活,你能养好牛?”
谁都不相信冯学胜能养牛
冯学胜一梗脖子:“老张(张雷威)你甭看不起人,凭什么别人能养我不能养,我指定能养好了!”
张雷威装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跟冯学胜说,想养牛可以,得冯学胜自己先掏腰包买一头牛回来,张雷威再用产业扶贫款给冯学胜买一头牛,凑成一对给冯学胜。
冯学胜真的回家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又跟亲戚们借了点钱,买回一头牛后,找张雷威要“扶贫牛”。
张雷威兑现承诺,很快另一头牛就给冯学胜牵了过来。
之后冯学胜一改懒汉习性,跟村里老人们一样,放牛喂牛兢兢业业挣钱脱贫。
扶贫干部张雷威谈冯学胜的转变
孔子有句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冯学胜放弃做懒汉的动力,来源于周围邻居们的刺激,差距越来越大刺激越来越强。
农村有一部分懒汉,真正致贫的原因不在天然懒,而在绝望。
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比被普通人更聪明,更早发现了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贫穷的现状,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国家下定决心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走半天走不出的羊肠小道,现在已经变成了硬化路面一直铺到家门口,村里的农作物家禽畜类能走出深沟豪壑,换成实实在在的钞票装进口袋,这时候懒和勤就成了拉开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
外面的人再有钱都不会刺激到“懒汉们”的攀比心,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太远拉开了对比的刺激性,反倒是邻居的小步伐致富路能让他们变得眼红不已。
对于这样的懒汉,扶贫干部只要能把村里想致富的村民带出来,他们自然能改变观念,主动要求脱贫,跟上致富步伐。
02 懒汉被扶贫干部掐住了致懒命脉
冯学胜这样的懒汉毕竟是少数,不是所有的懒汉都有这种攀比心理,扶贫干部要做的是对症下药,府谷黄糜咀村的老王就是另外一款“懒汉”。
老王一开始就像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无论扶贫干部杜振军说什么,老王油盐不进。
摆出一副你们说你们的致富梦,我走我的赤贫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誓要把贫穷坚持到底的顽固姿态。
村里其他贫困户在杜振军的帮助下越来越富,逐渐拉开的差距完全刺激不起老王的致富热情,他依然躺在自己四面漏风的危房里,冷眼旁观,混吃等死。
杜振军找过他无数次,老王依然是顽石一块。
杜振军被气得脑壳疼,镇上开扶贫大会,杜振军脸红脖子粗跟领导发牢骚:“那些躺死辙子里怎么都拖不起来的懒汉,怎么帮!”
云南扶贫女干部气急骂大街
牢骚归牢骚,领导一通心理安慰,杜振军还得把工作继续下去。
后来杜振军听说老王爱喝酒,拎着两瓶老白干带着一包花生米一头扎进老王的危房,勇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