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许多家长也许了解并接受适度焦虑,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做。
你可以引导孩子开心接受即将出现的生活上的变化,但你不能总是自行脑补孩子入园以后也许会面对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你可以鼓励孩子多跟同学和老师互动,但你不能总小心翼翼怀疑别人会欺负你家孩子。
你可以在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时候难过,但你不能总认为孩子还小不该去面对分离的焦虑。
打个比方更具体来讲,孩子去幼儿园以后会接触到许多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述这个事实,但不应该上升到教育孩子如何应对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老师故意刁难孩子等问题上。
家长“被迫害妄想症”式引导,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胆怯
每个宝宝都是小心肝,父母都不想自家孩子受到不平等待遇。
但是孩子们必须要脱离父母的庇护,进入社会中生存。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这时候家长们必须转变事事管控的心态,避免进入“被害妄想症”的怪圈中。
最典型的就是孩子放学回到家中,当家长发现孩子手上有抓痕、膝盖有淤青或者衣服被抓破,父母第一反应就是质问孩子“是谁打的?”“谁抓的?”“谁欺负的?”
事后孩子已经把这些事全忘掉了,家长隔段时间还总提起。
孩子步入社会,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在孩子的意识里,他们并没有成熟的判定思维去给“欺负”划界限,推搡和打闹有时候并不是就是他们认为的“被欺负”,反而觉得是在跟同伴玩游戏。
但在大人的意识里,孩子就是被欺负了。大部分家长还会由此展开更进一步的联想:孩子被欺负——性格变懦弱——不合群——校园霸凌对象。
原本只是小孩子小打小闹,在家长面前问题被无限放大,家长这种“被迫害妄想症”影响最大的是孩子。
这相当于,大人在第一时间就把“欺负”和“被欺负”的定义强行灌输给了孩子,主动给孩子贴标签,孩子接受了这种教育观念就会把幼儿园跟暴力行为联想在一起。
幼儿园,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想喜欢却喜欢不起来的地方。想让孩子在短时期内融入幼儿园生活,爱上小集体的生活,就难上加难了。最好的方法是:避免先入为主式教育
面对孩子身上的伤痕,家长不能剥夺孩子建立自己对事情的认知,更不能直接给孩子贴无能标签。
要知道,这是孩子进入小集体必经的阶段,是孩子融入幼儿园生活技能的提高方法。
家长带着“受害者”心理去质问、引导孩子的同时,也是剥夺孩子面对社交冲突的锻炼机会。
当孩子被家长认定是“无能”时,所有我们家长面对问题所做出的的一系列反应都是在增加孩子内心对自己无能的判定,时间一长,孩子就真的变成了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真正无能了。
因此,在家长初入园时,家长面对孩子的冲突事件处理应该是耐心引导孩子说出实情的经过,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进行教育。
“山大王”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刚入园就“一枝独秀”
现在的孩子很金贵,可以说一个家庭所有的大人都是围着孩子在转。特别是一些依赖老人带孩子的家庭,老人的过度宠爱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进行集体社交的场所,自然不允许存在“山大王”。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也会有不想把孩子培养成霸王的观念,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因为爱孩子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在把孩子往这个方向上推。
抱怨幼儿园为什么一定要午休;为了照顾自家孩子的睡眠建立幼儿园延迟入园时间;不配合幼儿园穿园服时间安排;甚至还有的家长要求幼儿园配合自家孩子的饮食喜好而调整菜单。
这些行为无形之中就给自家孩子做了一个标榜,让大家都一致认为你家孩子最特殊,你家孩子惹不起。
老师迫于压力,也许会迁就与家长的意见,对你家孩子进行特殊照顾。
其他的孩子都午睡了,只有你家孩子还要老师陪着玩耍;其他的孩子都能自己吃饭,只有你家孩子还要老师一口一口地喂饭;其他的孩子磕了碰了挺多哭一下,你家孩子除了要求对方道歉还要打回去......
“山大王”的行为换来的也许就是:老师的特殊照顾和小朋友们的远离,孩子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下别提适应幼儿园生活了,也许连幼儿园的门槛也难踏入。
最好的方法是:不过度保护,引导孩子建立规则观念
幼儿园能够正常运行,靠的就是大家一起遵守规则,特别是老师和孩子们。
在家里,孩子可以是全家人的中心;在幼儿园,每个孩子都是中心。家长要让孩子完成从家庭成员角色转变成幼儿园学生的角色。
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一定要午睡,必须要自己穿衣吃饭,而是耐心给孩子讲解为什么要午睡,为什么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孩子解读规则,引导孩子思考应对方法。
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逐渐明白,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只能考虑自己的感受,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的时候都要为其他的人考虑。
写在最后的话: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不仅仅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更多的是对父母价值观和教育方法的考验。许多家长面对入园问题时,往往也缺乏理智处理的经验,过度紧张焦虑还会迷失方向,走进育儿坑中。以上三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入园“坑”,家长们可以自检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