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久≠健康长寿”,可防商业忽悠

2020-09-15 07:00:38 作者: “活得久≠健

近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在京发布《写给中国人的健康百岁书:健康长寿专家共识》,首次从老年学、老年生理学等九大学科视角对“健康长寿”进行了科学审视,提出健康长寿的核心标志是“高寿+自理能力”。(9月14日北京日报)

追求长寿是很多人的良好愿望,古已有之,中外皆有。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对“长寿”的理解就是活得久。但上述读本却告诉我们,活得久≠健康长寿,“高寿+自理能力”才是健康长寿的核心标志,这一“官方定义”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长寿”。

如今,国人早已解决温饱问题,正在走向全面小康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长寿,以享受盛世带来的幸福。尤其是很多退休人员或者老年人口为了追求长寿平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部分商家正是看中这种心理,推出了各种“长寿概念”的产品。

比如某些景区打出“长寿”牌,某些地方推出“长寿村”或者自称“长寿乡”,以吸引老年人群来旅游或长住。再如,一些商家推出“长寿水”、“长寿蘑菇”、“长寿保健品”等,而推销长寿商品的主要手段是举办讲座活动。总之,长寿类的产品很火。

值得注意的是,商家推销长寿产品时大多以长寿老人为幌子。例如宣称“长寿村”里上百岁的老人有多少多少,这个数字是否真实很难去核实,即便数字没“水分”,但以“高寿+自理能力”来判断,高寿老人未必都是健康老人,未必具备自理能力。

也就是说,当商家们主要以“活得久”来推销产品时,上述读本一方面有利于澄清商家片面理解、宣传“长寿”,可倒逼商家准确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有望纠正消费者对“长寿”的理解,可帮助消费者理性消费,防止被商家忽悠。

追求长寿是每个人的权利,在医疗水平、营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更有希望实现长寿。但是,我们不能片面追求“活得久”,而是应该追求有质量的长寿——既要活得长,也要活得好,还要活得快乐。但现实中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三点?

先说活得长。尽管我们人均寿命显著提高,70年来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为77岁,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英年早逝的例子也不少,有的人过劳死,更多是因病致死。所以,要想活得长,从个人到环境,都应该向健康方向转变。

再说活得好。什么叫“活得好”?恐怕每个人对此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吃得好、穿得好、有车有房,就是“活得好”;有的人把实现自己经济奋斗目标、身份奋斗目标视为“活得好”的标准。但“活得好”绝不能忽视健康指标,没有健康都是空谈。

也说说活得快乐。以老年人群为例,应该说大多数人都有退休工资,有丰富的退休生活,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因此比较快乐。当然,也有少数老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快乐,觉得多活一天都是多余,无快乐可谈。我们需要为老年人群去提供更多快乐。

笔者以为,有必要为健康长寿制定具体的指标,比如“高寿”的年龄段应该明确;“自理能力”包括哪些具体能力,如何衡量,最好有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