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幸运女孩两次获捐造血干细胞,恩人是同一个人

2020-09-15 20:56:22 作者: 谢谢你!幸运

“谢谢你,救了我!”,湖北省受捐者胡磊见到恩人黄伟的那一刻,瞬间泪目,深深弯腰鞠躬。时隔6年,这对“血脉相连”的“亲人”终于相见。

这是在昨天举行的庆祝中华骨髓库捐献突破1万例暨第六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宣传活动上发生的一幕。

胡磊来自湖北,是一名80后。2014年3月,她在一次B超检查中发现肺部有积水,心包有积液。很快,她被确诊为T母淋巴细胞淋巴瘤晚期,病情危重。医生告诉她:惟一的希望就是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这个幸运的女孩就找到了跟自己配型全相合的供者。2014年9月6日,入移植仓的第17天,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缓缓流进了胡磊的身体。原本以为可以就此重启生活,可在2016年的一次复查中,胡磊的病疑似再次复发。在她和家人又一次陷入绝望之际,又是当年那位供者,为她捐献了淋巴细胞。

这个人就是黄伟,当年的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如今已是河南省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

第二次捐献的过程颇为曲折。在捐献前的体检中,黄伟意外被查出血糖、血脂、血压等七项指标偏高,这让捐献不得不暂缓进行。想到远方那位女孩正在焦灼地等待,黄伟心里着急。在接下来的60多天里,他暴走700多公里,游泳120多公里,整整减掉体重9.5公斤,直到体检复查全部合格。2016年5月,黄伟成功为胡磊捐献淋巴细胞,成为中华骨髓库第4184和第4433例捐献者。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尽管没见过你,却在你最绝望时屡施援手……今年是我重生的第6个年头,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我的内心都有无比的力量。”如今,胡磊已基本康复,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为了回报这份沉甸甸的恩情,她一直坚持做公益,还做了遗体捐献登记。

昨天,胡磊和黄伟现场交换了礼物。胡磊送出的是一只钢笔,她说:“希望用笔去记录我们的故事,鼓舞更多人。”黄伟则回赠了胡磊一件志愿者马甲和一个杯子,勉励她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坚持走一辈子。

“6年前,我经历了自己的至暗时刻,今年我的家乡也经历了至暗时刻,但是我相信只要心存坚定,守望相助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湖北姑娘胡磊动情地说。

中华骨髓库国内捐献部分恢复正常

今年8月捐献量超去年同期

在此次活动中,谈及新冠肺炎疫情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影响,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副主任高东英表示,目前中华骨髓库的国内捐献部分已恢复正常,今年1至8月共完成捐献799例,其中8月份的捐献量为156例,已超过去年同期的数字。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使中华骨髓库的工作受到挑战。”高东英表示,疫情期间,中华骨髓库紧紧跟随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的有关防疫措施,及时起草了相关干细胞志愿者遴选、运输措施等方面的全新管理规定,指导全国各个分库志愿者开展采集、运输工作,确保整个链条没有一个人受到感染。在疫情最严重时,捐献工作主要围绕供者健康展开,与医生做好配合。

她透露,目前中华骨髓库国内捐献部分已经恢复正常,但受疫情对国际航运带来的影响,尽管境外骨髓库的检索需求很旺盛,但是目前造血干细胞还无法运送出国。她呼吁全球各国能够联合抗疫,携手战胜疾病。

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世界第四大骨髓库,中华骨髓库累计库容量已超281万人份,造血干细胞捐献已达10000余例。2012年加入世界骨髓库后,中华骨髓库先后为28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干细胞。去年,中华骨髓库全年实现捐献1429例,在全世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中排名第三。

专家答疑:

移植后受捐者的血型会跟着供者改变吗?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委员许兰平: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捐者包括血型在内的所有造血系统都会变成供者的,但其它的体细胞不会改变。理论上来说,拿出一份血液样本,很难区分出是供患两个人中谁的血液。

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成功率在提升?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委员许兰平: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临床上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能治疗的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恶性病,一些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疾病,以及一些遗传免疫性疾病。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治疗成功率在逐年提高。不仅在病种上有扩展,在患者年龄上也有拓展,除了儿童,更多高龄患者也能接受这种治疗方式。

造血干细胞捐献到底安不安全?

根据2019年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库的资料显示,超过1万例的供者都实现了成功捐献。他们中最小的供者不到8岁,最大的72。从多年来对大量供者的随访来看,没有发生过安全事件,因此,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安全的,对健康没有长远的影响。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欢 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