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人流、车流,川流不息,人们很少注意脚下的“井盖”。新闻晨报·周到记者从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获悉,目前上海全市道路上已经有130多万个大大小小的“井盖”。近年来,道路管理部门积极推进井盖“托底”管理机制,一旦发现井盖破损、缺失、高差等问题,管理部门会及时通知权属单位处置,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遇到无主井盖,则采用备用井盖、应急井盖进行托底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道路上的“井盖”涉及交通安全
这里所谓的“井盖”之井,就是专业部门所称的“检查井”。市民们经常说的“窨井”只是“检查井”中的一部分。目前,全市城市化地区,包括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共有各类“检查井”600多万个,其中在全市道路上就有130多万个。道路井盖的权属单位众多,涉及水务、通信、电力、公安、信息、燃气等19家权属单位和相关部门,数量庞大、类别繁多。
据上海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养护工程师金玺介绍,就在上月中旬,有市民打电话反映:通海路西侧、紫龙路向南150米左右人行道上有个污水井盖缺失,存在安全隐患。
接到投诉后,我立刻让闵行区道路养护单位到现场核实,进行安全围封,井盖问题决不能疏忽大意,不及时处置会造成坠落风险。随后,我立刻通知井盖的权属单位和闵行区市政所。我们每一个投诉处置都要双向通知井盖权属单位和道路管养单位,如果管线单位不能及时处置或遇到无主井盖,区道路管养单位还要进行托底处置。”
两个小时过去了,水务部门回复不是污水井,可能是电信井。金玺又马上通知电信公司。有时候井盖上的标识不清楚,确认权属单位就颇费周折,需要时间。这一次终于有了确认的回复,时间已经是傍晚,权属单位马上进行了抢修。第二天一早,金玺赶到现场,看到修复后的井盖,这才放下了心。
道路上的井盖要与路面齐平
为切实解决道路检查井盖“路框差”“盖框差”问题,上海道路管理部门研发自调试防沉降窨井盖框,开展中心城区道路检查井盖专项整治,调换了主干路及主要次干路的3万多个防沉降盖框。
他们还建立了道路检查井盖养护质量评价体系,加大道路井盖病害的处置力度,开发道路病害巡查系统,使道路井盖高差问题顽症处置形成“发现—派单—处置—核销”的流程化闭环,近年来共处置井盖高差1.2万个,调换防沉降井盖1.8万个。 >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智能窨井盖
如今,遍布上海市区的道路一方不起眼的井盖也实现了“智能化”,一旦出现被盗、倾斜、溢水、沉降、缺损等马上能进行报警,让管理者在手机上接获信息。
徐汇区则采用移动巡查终端信息化系统,可与区网格中心相对接,能够及时响应来自于自查、区查和网格中心的处置需求。他们还在样板路上试点采用智能窨井盖,实现倾斜、溢水、沉降、缺损定位报警。
以往上海马路上的窨井盖经常被盗而缺损,造成路人或骑车人跌落受伤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为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提高管理水平,智能窨井盖终于出现。它可通过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井盖状态,不仅能自动报警,还有自动定位功能。
道路维护人员在施工
其奥妙在于,在原有窨井盖上,安装了智能井盖监测传感器终端,一旦井盖被偷偷搬动,或者倾斜到一定角度,智能窨井盖便能及时准确地向管理工作平台发出报警。平台接获信息,同时也已掌握了井盖所处位置,再将信息一并发送至维护人员的手机APP,后者随即出击采取措施。
值得一提的还有,普陀区首创建立了养护流转平台和道路巡查系统,实现在手机、电脑上对道路设施查询的功能,在路名牌标注二维码,作为对巡视人员的点位监控和频次的检查,同时可上传病害资料,提高处置率。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