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林(右)正在提供心理疏导。
从2017年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年轻小伙陈志林便踏上了回国参与脱贫攻坚的征程。他先后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巫溪县天元乡和荣昌区清升镇成立了3个公益心理工作站,并在巫山、长寿、秀山、奉节等贫困区县开展心理服务,帮助贫困户改变“慵、懒、散”的状态和“等、靠、要”的思想,建立起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期待,从心理上振作起来。
“我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要帮助贫困户相信,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是可以改变贫困现状的!”陈志林如是说。
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有一户外来建档贫困户,一家4口挤在一间小屋里,没有生活来源,仅靠低保生活。男主人整日在家酗酒,妻子以泪洗面,两个尚在读书的女儿由于害怕也不与父亲亲近,家庭氛围沉重压抑。陈志林接到街道求助后,第一次上门便差点被男主人晃着酒瓶子撵出家门。
没有被吓倒,坚持前后上门6次,陈志林找到了男主人酗酒的根源——自感生活无望,失去了工作动力,又不想面对贫穷的现状,因此借助酒精麻痹自己。经过专业分析,陈志林以其女儿作为突破口,耐心细致地给男主人做心理辅导,终于让他振作起来。如今,男主人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月收入3000余元,极大改善了家中生活状况,家里往日的笑声又回来了。
巫山县经济较为落后,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谭成(化名)夫妻俩就在打工者之中,他们把年幼的儿子留在老家,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然后远赴新疆。但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在外生活并不如意,陈志林不解地问:“既然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留在外面?”夫妻俩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外谋生,没混出个样子,哪有脸面回来?”
陈志林意识到,在贫困户中这种“要面子”的心理并不少见。其实,如今许多地区都有多种扶贫项目,只要人们愿意回来,总能找到适合的工作,但他们往往碍于面子,宁愿在外漂泊也不回乡。那段时间,陈志林总共与夫妻俩联系了30多次,终于使他们愿意放下思想包袱,返乡创业。经他牵线,谭成夫妇在培石乡成立了杨梅种植基地,承包了十多亩土地种植杨梅,年收入达到15万元,还盖起了楼房,买了辆小轿车,实现了脱贫致富。“全靠志林的开导,我们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赚钱,还能天天陪在儿子身旁,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夫妻俩感慨地说。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作为儿童心理学专家,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牵引着陈志林的目光。
巫溪县天元乡14岁的少年刘鹏,在父亲早逝、母亲重组家庭后,与爷爷奶奶生活。他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刘鹏也成为学校和老师重点帮扶和关心的学生。然而,进入青春期后,这些“与众不同”让他愈发自卑,心态发生变化,也影响了学习状态。陈志林了解情况后,一边为他进行专业心理疏导,一边帮他寻找学习方法并进行针对性的补课。
从重庆主城区到巫溪县,一个往返就需要一天,陈志林每个月都要去看望刘鹏,一年时间里,刘鹏的性格渐渐变得乐观开朗,乐于融入集体,初二时他主动竞选班长,赢得了所有同学的选票。
2018年12月,陈志林在天元乡中心小学挂牌成立了志林哥哥心理工作站,为天元乡中心小学的师生提供心理服务。“志林哥哥”成了深受当地家长和孩子信任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