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丨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是梦想家

2020-10-16 14:01:21 作者: 独家述评丨每

图说:扶贫干部孙胜大(右)。陶磊/摄

沈月明/文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个城市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普通人的梦想是幸福安康,贫困地区的群众何尝不是如此。

在雪山之下,在大河之源,这样的奉献与梦想,正结出小康生活的甜美果实。

大约20年前,我曾到泸沽湖旅游。从丽江出发,走了大约7个小时颠簸不平的土路、石子路。远远看到的那一抹深蓝,至今记忆犹深。我还记得摩梭人的独木舟、客栈边的篝火,但我从来不曾记得湖畔的摩梭人千百年来过着贫困的生活,不记得他们的病痛,不记得他们的忧伤,甚至不记得他们所在的地方叫宁蒗。

但国家记得,上海记得,扶贫干部孙胜大记得。

通过20多年全国各地和上海的接续扶贫,目前,宁蒗最后1214户贫困人口均已达到脱贫标准。美丽的宁蒗正告别千年贫困,走进小康时代。

宁蒗彝族村民王万哈忍说,国家的扶贫政策,救了他的命。长年需要血透的王万哈忍,如今药费能报销95%,检查费治疗费能报销90%。在扶贫资金支持下,家里种上了中药重楼、续断。今年村里还聘他当保洁员,一个月补助400元。家中院子也浇了水泥地面,不再是坑坑洼洼,雨天一地烂泥。

宁蒗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离不开孙胜大这样一批又一批把他乡当家乡的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一万步轻松完成,两万步不稀奇”,一年多了,高原反应导致的失眠一直困扰着孙胜大,挂职13个月,瘦了10斤。但领着记者看项目,他健步如飞,眉飞色舞。

这是每一个扶贫干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但奔波乡间,两个手机轮流响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在新疆莎车县农村,如果问“上海大棚”怎么走?每一个村民会立即给出答案。在莎车老百姓心目中,“上海大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可以免费领取种苗,可以提供先进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我曾两次到新疆喀什采访。有一次是在4月份。从市区下到莎车、泽普、巴楚等上海对口帮扶县,往往单程就要300公里、400公里。一路上风沙大作,遮天蔽日。回到宾馆,衣服抖下一层沙。很多人只看到南疆金秋的胡杨,而风尘仆仆才是援疆干部的日常。今年7月,我到西藏自治区采访上海援藏干部,看他们忍受着高原反应的身体不适,研讨教学楼改造细节、察看整村改造进程……雪山就在不远处,但他们已心无旁骛。

但由此认为扶贫干部刻板无趣,那是大错特错。我所接触的几乎每一个上海帮扶干部,都是可爱的梦想家。他们的头脑里装着一幅幅美好的蓝图:在这个村子再修一条便道,在那个村子建一个蔬菜大棚。要把深山里最好吃的黑木耳、最香的土鸡推销给大城市的吃货们,把漂亮的小伙姑娘都培养成直播网红……他们的梦想是每一个乡村里的孩子都有明亮的教室,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幸福的人生。而这些梦想,在上海对口支援的101个县(市、区)基本都已经成为现实。

这是上海的力量,上海的温度,是温暖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