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女老师在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非洲国家法语学校教英语

2020-10-21 02:40:46 作者: 一个中国女老

我脑子里警铃大作,立即在自己幻想中“轻松民主”的外语授课模式画面上,大大地划了道红色叉叉。Luc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英语教员”的蜜汁信任,让我默默流下三滴冷汗。

无它,硬着头皮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治学!

首先,学校秉承法式教育体制中对教师权威的高度尊重。教学大纲对课程目标的描述并不具体,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教材。这在国内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想象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你可能觉得有些“儿戏”,但这也激发出了教师最大的想象力和艺术思维。艺术本来就是法兰西民族的强项,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人格感染力。这种引人入胜的力量,让我想到了霍格沃兹魔法学院。

其实,教育过程本身,不也是一场行为艺术么?一部《论语》,就是孔子与学生间行为语言艺术的记述。

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起时下主流的目标模式,更偏向历程模式。我想这大概是考虑到在校学生的多样性(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宗教信仰等区别),学校选择了包容性最大,也最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原则,同时非常注重学以致用,这也符合非洲国家的社会现实。

其次,看似随性而为,其实井然有序。这里不讲究整齐和对称,但那些打动你的小细节都别有深意。比如允许学生在教室展示墙上涂鸦,把英文教室门用废旧广告纸做出一幅立体的世界地形图;比如学生的课桌是围绕着老师呈环形排列的,因此教与学的互动非常直接;比如没有上下课铃声,学生看见老师进教室自动排队有序回到课堂,迟到的学生会被罚在课间休息时坐在走廊上一把白色的椅子上,只能看别人在操场上撒欢(学生们暗地管那把校长从自己家搬来的旧塑料椅叫“罪罚之椅”,每每提及都一副禁忌又恐惧的神情)……

再者,校内生态圈对西方社会具有较高的仿真性。这其实是个很敏感的话题,但也是无法回避或绕开的。包括我前面提到的活动小组,它们实际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微缩雏形,而学校也着力塑造学生的宇宙人生观、社会民主意识。他们很早就开设哲学课程,从小用哲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而校内也不避谈时政,甚至学校学生会大选也是与法国总统大选同期举行的,同样的“全民直选”,允许演讲拉票、组建选举团队。

我记得有一次,赤几与法国闹矛盾(大体起源于一桩法国与本国副总统之间的公案)。我正在上课,示威游行的本地民众围住了学校大门(因为学校隶属法国教育部),传单飘飞,呼声阵阵,学生当然已经按捺不住好奇的天性,纷纷趴到落地玻璃窗前围观。

Adeline很不开心,因为法国针锋相对的是她叔叔,而她自己又觉得现在的学校很好。她说:“真让人难以选择。”

有意思的是,几位使节的孩子都跑过来安慰她,其中一个叫Mu?ammad的摩洛哥小男孩说:“不用担心,他们只是在表演,很快就结束了。”

我:“……”

我突然明白了学校让这些孩子很早就接触政治的良苦用心。他们身处风云变幻的非洲国家,加上相对特别的出身,这也是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至少他们应该懂得在多变的政治气候中如何自处,如何考虑别人并坚持自己。

而我,唯愿很多年后,这些孩子走上各自的舞台,还记得今天这一幕,记得他们曾经用一颗纯真的心,相互温暖相互扶持的童年。

03我的课堂、领导、同事

我:“…………………………”

到了后来,酒酣肝胆畅,宾主尽欢而归。第二天返校,同事亲睦领导亲切学生可爱,校内一片和谐,天蓝海亮,令人精神为之抖擞,心境为之飞扬……

其实到现在我也琢磨不透,挽救我这段教学生涯的,到底是对Luc的一番不知天高地厚的教育阔论,还是那顿令人哭笑不得的中餐宴请,也或许……两者皆有之?

总之,到了我离校那一天,虽然Luc已经调离赤几到别的国家任职,老师们为我开了个小型告别派对,几个孩子搂着我不放手,大家忍不住泪眼汪汪,一次又一次拥抱、祝福,那一刻,我觉得备课时的绞尽脑汁、对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的无奈抓狂、在夜深人静时与一摞摞作业档案死磕、与Luc围绕教育理念分歧的斗智斗勇、甚至在“出气墙”上被学生砸歪的大头相片……一切都有了值得纪念的美好意义。

04后来

我担任法语学校英语教员半年多时间,用法语教授英语,可以说是边教边学的,所以对于给予我宽容和帮助的同事们、孩子们,我始终存有一份感恩和牵挂。

我记得班里有一名来自叙利亚的小男孩,一直非常淘气,后来突然有一天特别懂事非常听话,下课时他犹犹豫豫蹭到我身边,嚅嗫着问:“你能给我……折一只纸飞机吗,就像,我没来那节课你给他们弄的那样。”我当然没有拒绝,他欢欢喜喜地拿着纸飞机跑出了教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学校。后来Luc告诉我,小男孩的家乡打仗了,他跟着爸爸回去参军了……

我还记得Luc当时的话:“这个世界需要的教育,Sylvie,也许我们都给不了,但我们至少能让孩子在这一片小小的校园里,感受到安宁、和平、规则和秩序,哪怕在他们小时候留下一点点印象,那也能影响整个人生。”

彼时,我脑袋里蒙太奇般切换到了老爸那张“怒其不争”的臭脸,他曾经敲着我脑袋吐槽:“你们这些年轻人哪,对教育缺乏神圣感!不用心、不严谨,怎么能在学生心里播种?花指繁弦,至多能培养出些应对考试的机器人。”老爸一中国退休山区教师,见解居然跟法国高鼻子洋校长的见解一脉相通,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