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2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2011年,一名年轻人从美国回到厦门,徒步记录下厦门老市区250余条街巷的变迁,“致敬原汁原味的厦门”。
杨羽翔
老厦门“意由手生”
打开泛着油墨香的手绘地图,北至厦禾路,南到厦门大学,西以鹭江道为界,东以中山公园为限,可谓不折不扣的“老市区”。
厦门市开元街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侨代表杨羽翔是这份手绘地图的创始者。回国后,他每天挤出下班时间,徒步记录厦门老市区除厦港、百家村片区外250余条街巷的具体方位与路线,并最终手绘出一张细致到小巷分支的“老市区地图”。
据厦门市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近年来,游客来厦选择的游玩方式有了明显转变,小众游、深度游,成为游客们的热门选择。而手绘地图,成为许多游客了解厦门的“指南针”。
地图中,除了开元路,大同路,思明东、西、南、北路,中山路,新华路,故宫路这9条行车干道用橙色粗线着重画出外,其余小巷小路均被密密麻麻地标注在地图内。曾经的稀饭集市“暗迷巷”、卖棺材的“光彩街”、连接黄氏宗祠江夏堂的“钱炉灰埕巷”、碧潭消逝只留得青苔土墙斑驳门栓的“双莲池街”、将“牛圈(闽南语读音)”之名雅化为“虞朝”的“虞朝巷”、藏匿着豪华别墅邱延枢公馆的“外清巷”……条条巷子巨细靡遗全部呈现于地图之内,甚至连不少小巷的分支也画入图中。
随着城市发展,鹭江剧场变身老剧场文化公园,沙坡尾渔船清退整体有机更新……2017年,《老厦门街巷手绘地图》发行第二版。新版地图不仅内容上有完善、更新,更将鼓浪屿、植物园片区纳入,使得老厦门更加完整。值得一提的是,手绘地图上还附有二维码,只需扫一扫二维码,便可浏览厦门11个片区攻略以及8条老市区街巷深度游线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片区,总有一条适合你。
家变大了,也变小了
事实上,杨羽翔有着一番心路辗转。
出生在厦门二市一带的杨羽翔于2001年赴美留学工作,直到2011年才回到厦门。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他感叹,“厦门变大了”。但消失的历史小巷也让杨羽翔感觉“厦门变小了”。
“作为厦门最有历史沉淀、文化底蕴的一个区,怎么能够被遗忘呢?”萌生了这个念头后,杨羽翔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走遍老城区的各条小巷,每次耗时3个小时,用两三种颜色的水笔勾勒出了老城区粗略的手绘地图。同时,杨羽翔根据一份1996年的道路统计资料,发起一轮“拍路牌”活动——寻找资料中的小巷子,核对这些巷子是否还存在。一旦找到,当即拍下路牌留存为证。
杨羽翔告诉记者,他先“临摹”标准地图,把他所需要的主干道和边界画到地图上,勾勒出一个大范围,然后划分出思东、鹭江、中山、中华西、镇海、公园等几大片区,再以“填空”的方式“各个击破”。
杨羽翔说,原本只是发到论坛里与大家共享,却意外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立刻就有人联络要帮我将地图电子化。所以我们把手稿与卫星图核对、调整、电子化,又找了不同的插画师把地图做成了复古、卡通风格的版本,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厦门老城区。”
2013年4月,杨羽翔又注册了“厦门手绘地图”公众号作为地图延伸内容的存放处。截至目前,“厦门手绘地图”公众号已经发布了近300期的“寻找老厦门”专题,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人物、美食、语言等十几个类别,成为厦门知名的专注于挖掘、推广老厦门文化的公众平台,多篇文章突破10万点击量。
以存史育人为己任
在杨羽翔看来,“老厦门”的记忆不仅是那些历史小巷、路牌,还有泡茶“话仙”(闽南话:聊天)的邻里情。
“小时候我们最爱吃大人的茶配,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感情很好。放学了,谁家爸妈来不及接,邻居也会帮忙先接回家做作业。逢年过节,做了好吃的也互相送。是远亲不如近邻的真实写照。”杨羽翔回忆。
2018年,开元街道办找到杨羽翔,提出建设深田文史馆的想法。杨羽翔很快应承下来,并与其团队日夜研读厦门史,找出中山公园门票、报纸、路牌等各种老物件佐证历史。“这也是对自己文史知识的一次梳理。”他说。
在翻阅文史中,杨羽翔了解到清末深田曾有一大名景,被誉为“白鹭下田”。于是,他找到厦门著名沙画师许礼,两人共同用沙画还原百年深田。
做沙画不难,难的是他们要做一幅可以挂起来的巨型沙画。当时正值酷暑,为了让沙子固定,杨羽翔和许礼只能把空调调至微弱档位,纸巾夹在耳朵上吸汗。“最难的是打胶,太用力,沙就飞起来,力度不够,沙粘不住,只能少量多次,一切都要小心翼翼。”杨羽翔说。
现在,《百年深田》的沙画就挂在深田文史馆的入馆处,其中涵盖了深田九景,展现了90年前深田一带刚刚城市化时的景象。深田文史馆还分有深田溯源、今昔变迁、红色印迹、今日深田等部分,参观学习者可以“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感谢街道给予我们发挥的空间。”杨羽翔说,目前,他参与的开元·溪岸侨文化馆和开元·湖滨老工业文化馆正进入扫尾阶段,不日将与广大市民见面。
(记者 邓婕 通讯员 曾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