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与空间体验

2020-11-05 20:08:26 作者: 历史叙事与空

数字化媒介是观众与展览互动的重要方式。为加深观众对关山月西行路线、创作、交游、活动的理解,我们制作了“关山月西行互动地图”。该互动地图以时间轴和写生路线为主,展示关山月在西行过程中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行经位置的创作和经历。观众可点击屏幕上的时间或地点,查看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与作品。特别为展览开发的大型拼接屏幕,支持多位观众同时操作,每位观众可以在对应的屏幕上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配合平板电脑使用的AR(增强现实)软件可识别真实的画作,能够直接在画作上呈现知识点、相关研究成果,并播放赏析视频,为观众提供崭新的观看体验,增加了观展趣味,启发观众从更深层次理解展览内容。

展览不仅要为观众提供观看作品的空间,还要为观众还原观看作品的原境,让观众体验该作品原本所处的视觉环境。“敦煌烛光”板块的作品皆是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作品,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验洞窟的感觉,我们营造了类似于禅窟的展示空间,每一个“窟”展示一幅临画作品。关山月的临摹作品《临西魏249窟南壁天人像》是唯一一幅被装裱成立轴的作品,可见关山月对此甚为满意。我们在展厅搭建了一个独立的观赏空间专门展示这幅作品。为了让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画体验,房间的四周喷绘有249窟的壁画数字写真,并设置一席蒲垫。空间的光线亦模拟洞窟开窗采光效果,一束灯光从上方照射到蒲垫。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手持仿真电子蜡烛,体验关山月当年秉烛临摹的场景。观众在此席地打坐,可以欣赏关山月的画作,并沉浸在249窟的壁画之中。

画报也是我们的“折叠时空”,成为勾连历史与当下的重要媒介。展览的叙述从1945年关山月“西北写生展”的现场照片和三条展讯开始。民国时期的三张报纸的报道将此次展览与当年的展览建立关联。我们模仿民国画报的版式,设计了“关山月西北纪游画报”,将展讯、作品、地图、文献、章节、1945年展览照片、2020年展览现场等内容按照展览的历史逻辑排版。每份报纸都是时空交汇、充满历史感的媒介,配合展览的叙事,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现场的距离。

总的来看,本次展览的策划基础和出发点是详细的文献梳理和深入的艺术史研究,以此提炼出展览的主题和线索。从策展主题到展览实施,我们的策展团队做了大量的交互设计,运用多种媒介,建立观众与展览的链接,使观众能够更充分地认识关山月的西行写生和敦煌临画。

丁澜翔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