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穿山越岭,道路蜿蜒,一路青山绿水,车到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沙坎村。村口停下车,恰看到村干部和村民们在坝子上聊天,说得正高兴。我下车赶过去和他们打招呼。他们得知我来采访,个个十分热情,都准备打开话匣子聊一聊。没想到,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太阳雨——太阳仍在,雨却不小。坝子上没法交流,我们只好跑到村委会里避避雨。
一进村委会,沙坎村脱贫攻坚战帮扶体系的一幅幅图表立刻撞入眼帘。村干部一幅幅给我介绍,顺着图表的内容,我对沙坎村开始有了细致的了解。
沙坎村下辖十八个村民组,二十二个自然村寨,有六百六十多户,三千四百多人。为了能够直观地体现村子基本情况及基础性数据,这里制定了脱贫攻坚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精准帮扶、精准退出。
这里分为五个板块,分别为村级产业分布图、基本情况简介、贫困现状分布、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措施一览表及未脱贫户帮扶措施一览表,系统介绍村级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情况、整个村级层面的基本情况等。
沙坎村的每一个村民组,每一户民房,呈网状的组组通、户户通硬化路……全部标识得详细清楚。村干部介绍得细致入微,对每户情况、曾经的难点、如今的发展情况信手拈来,对这里的发展规划充满信心。
雨停了。我们向着大山深处前进。
沙坎村脱贫攻坚作战队队长吴平手指不远的山谷说,那里是田坝村民组。
往下看,田坝村民组处在群山环抱的凹地里,却看不见有田坝的存在。在这一带凡是叫坝的地方,应该有水田,可以种水稻。能叫田坝的,一般都会有一定面积平整的土地。这是喀斯特地貌的独特之处,在万峰成林的间隙,零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坝子,当地人称之为“坝子经济”。哪里有坝子,哪里就有人居住,就有发展。
然而问清楚了情况我才知道,田坝村民组没有田坝。这个名字只是先辈的一个美好愿望。
吴平告诉我,虽然这里耕地资源不丰富,但百姓干劲十足。截至2019年底,这里总人口六十四户二百九十三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二十七户,已脱贫二十四户,未脱贫三户。根据山地的特点,当地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中药材前胡,达六百余亩。今年,整个村民组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中午1点钟时,在田坝村民组,我遇到村民组组长高友学。高友学身材高大,精神饱满,让人一见就印象深刻。不过我也心生疑惑:以前在这边农村,像他这样身体强壮、年富力强的男人,很多都离开山村,外出打工。愿意留在村里,扎根老家务农的,确实不多。我很好奇他为何会选择留下来。
吴平似乎看出我的疑惑。他说,自从产业扶贫以来,这里回乡就业的人逐渐多了。现在交通方便了,硬化路村村通、组组通,彻底解决了山货出山的老大难问题。村民们只要勤快做事,就能挣钱。
“在家能有活计,谁愿出去打工呢?我弟弟今年回来,就不出去了。产业扶贫好呀!我们没什么担心的了。”高友学笑着说。
吴平说,高友学是这个村民组的致富带头人。
“我就是个农民,就干好农民的事。”高友学憨然一笑。
“你家里一年收入有多少?”我问。
高友学有点腼腆:“还可以。”
“还可以是多少?”
“五六万元吧!家里四口人。在我们组,我算中上等收入吧!”
“听说这里的人种前胡,你家里有几亩前胡?”我接着问他。
“三亩,一亩六千元。”高友学说。
我手指不远处成群的跑山鸡,“这也是钱呀,这鸡一斤二十五元,一只最少一百元。”
“我还给公司种植的前胡除草、采摘,每天工钱一百元。”说着,高友学不自觉地露出自豪的笑容。
我注意到高友学的手。那是一双粗壮的大手,手心粗糙,满是茧子。我想,这样的一双手,就是高友学自强致富最有力的证明。
高友学一边说着,一边露出灿烂的笑容,这笑容感染了在场的人,大家都笑了起来。这一张张快乐而幸福的笑脸,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是真实而令人信服的。那灿烂的笑容,流淌的是幸福的心声。
二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贵州大山中的情形。可当你置身其中,眼前这梦幻般美妙的存在,远非这诗句所能涵盖。
而这一天,这样的奇妙一直伴随着我,让我不得不改变行程时段。
常年在一线搜集素材、寻找故事,让我养成一个习惯,哪里难走,我就往哪里走,因为那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一天,我朝一座大山深处走,七拐八弯,眼前似乎没有路了。车一个急转弯,忽然峰回路转,天地豁然开朗。周围青山如黛,包围着一片两百亩左右的坝子。坝子的边缘、山脚之下散落着几户人家。这画卷一样的美景,令我惊讶而欣喜。
我站在村头良久,恰好见到一个村民扛着一捆竹竿过来。我赶紧问询,才知道这里是磨满村民组,眼前的人叫罗德亮,正是这里的村民组组长。
我立刻和他聊起天来,他也正好借机会歇歇脚。聊得久了,我渐渐对这里有了新的了解。
安顺市西秀区鸡场乡新合村磨满村民组居于大山深处,原来交通闭塞,村民出行不便,自古以来运输均靠人挑马驮。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当地政府动员全组村民易地搬迁,在山外优选建房土地,给予建房经费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改善住宿条件。最终有十户搬了出来,余下的一些农户始终不舍得放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选择留了下来。
我说,住在这里怎么脱贫呢?仅仅靠你们这点土地能达到脱贫指标吗?
“那绝对达不到。”罗德亮说。
他告诉我,前年知道山外的青山组通路了,自己也着急。知道这里山势陡峭,修路太难,可他还是去找乡党委,希望能帮他们修一条路。乡党委干部告诉他说,放心吧,组组通公路是全省的政策。去年初,乡里协调资金,彻底打通了这最后的两公里。现在组与组的路都实现了硬化,下雨也不怕出不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