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者”王勇,新时代检察英模是如何炼成的

2020-11-08 15:46:26 作者: “炒菜者”王

天理、国法、人情,这些抽象概念瞬间变得具体起来。春节前、后放人,尽管程序上都没有问题,但司法的善意却会让人民群众明显地感受到司法温度。

鞋好不好脚知道,菜好不好客知道。王勇的“不想做大厨的公诉人不是好的检察官”观点,也提炼为《检察官,端菜者还是炒菜者?》文章,成为引领刑事检察工作的重要力量。几年历练,付强也从一个“烹饪学徒”,变成了不断前行的“炒菜者”。回忆路程,付强总能找到王勇的影子——不管是树立的理想,还是奔跑的方向,都要镌刻着“人民”二字。以人民为中心,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炒菜者”,只有心怀人民,才能真正做出好的菜品、提供好的法治产品;才能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我们办理的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困惑中学会“求极致”

“从王勇处长到王勇副检察长,他一直都没有‘放过’我们,从讯问笔录到审查报告,从起诉书到出庭预案,从审查方法到办案模式,从工作机制到司法理念,王勇每年都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起初,太仓市检察院的冯怡帆感觉王勇这个人很“麻烦”。

让冯怡帆感到困惑的,不仅这一件。

2017年,冯怡帆参加全省公诉论辩赛,辩题是一道案例改编题——

2008年的某天,犯罪嫌疑人在上海一个地铁站抢夺他人钱包,跑了700米后,在出站口被抓,既遂还是未遂?

“你知道这个地铁站有多少人吗?谁告诉你犯罪嫌疑人一定混入了人群?当天的天气怎么样?如果雨天都带着雨伞,出站前所有人都打开雨伞,如何保证犯罪嫌疑人没有脱离视线?这些现实问题你考虑过吗?案件要靠事实说话,你的结论是出自事实还是自己的猜测?”

模拟辩论时,冯怡帆本来信心满满,反复强调犯罪嫌疑人肯定已经混入人群,所以肯定是既遂,本以为结论顺理成章,但王勇听后却提出了一连串考问。

“你出一趟差,真的去这个地铁站自己走一走。回来我们再讨论。”

“为了一个辩题费这么大的功夫,有这个必要么?”面对冯怡帆的质疑,王勇却说:辩论和办案一样,只有全力查清事实,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冯怡帆真就去了上海,按图索骥来到了题中的徐家汇地铁站,按照王勇的要求,掐着表,赶在同一时刻、循着同一路线进入了地铁站。一瞬间,拥挤的站台,熙熙攘攘的人群,单纯的想象变为了眼前的现实。

一个辩题,都要回到所谓的案发现场看一看才下结论,何况案件?办案不能用感情说话、猜测说话、好恶说话,而应该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用法律说话。

要是我的父母遇到这个情况会怎么看?是不是之前我的观点,更多考虑我的批捕起诉风险、错案追究风险等现实利益,而没有考虑当事人利益,更加没有考虑到司法结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

思路一新天地宽。这个案件,既然没有直接证据,就用排除法,借助间接证据来认定。通过侦查实验、网络鉴定等工作,王勇和侦查人员最终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刘某,但新的困难接踵而至——故意毁坏财物罪是否包含没有物理损坏,但让财物丧失或贬损价值的行为呢?此案从2001年开始启动,直至2005年,才作出有罪判决,其间曲折,可想而知。

他还点题,在全国禁止交易野生动物后,罚没动物管理的压力可能会加剧这种情况,法律修改时应当将附条件不起诉适用范围放宽。

“如果每位检察官都如此专业,更优的法治环境指日可待!”《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就该案采访完王勇之后,由衷地说。

苏州市检察院门口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桐泾北路站,设有检察地铁公益海报专栏,在策划海报时,张安娜感觉压力很大,面对熙来攘往的人群,公益宣传该怎么做?

王勇给她讲了自己办理过的一起中学生被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在他打电话联系被害人父母时,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被害人父亲向王勇道歉,说当时开门发现两名歹徒在捅刺自己的孩子,直接上前用手去抓匕首的刀刃,手指受伤到现在都还不太方便,摁手机接电话的动作不利索。

这段对话产生的画面感,让王勇十几年后都会感到十分悲壮。王勇说,空喊口号肯定不行,简单、真实的故事才能触动人心。

在他的启发下,张安娜领悟道,“对从事普法宣传工作的我们来说,一定要捧着这样的真诚,访得深、点得准、悟得透,才能让这份传播更有价值。”她策划了以犯罪嫌疑人真实心声为主线的第三期海报“失去自由系列”,去看守所采访了93个犯罪嫌疑人,用他们最真实的一句忏悔来反衬守法的意义。紧接着的第四期,她用十个词语讲述苏州检察人的视角中,那些或扎心或笑中带泪的故事。

这一次,张安娜特地给王勇留了一个展位——主题是“键盘侠”的“键盘”,用的是王勇的一句话——

“有个记者问我,做了这么多年公诉人,谁是你最好的搭档?

我想啊,估计是键盘吧。

写法律文书、调研论文、法治随笔……

法有限,而探究无穷。”

(检察日报 于潇)

“事实自有千钧力”,这句话走进了冯怡帆的心里。为了查证事实,冯怡帆爬过房顶、跳过窗户、走过深夜漆黑的楼道、把自己摆进案件当事人的位置,走到案件中去,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这些看似繁琐甚至苛刻的要求背后,是王勇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一颗求极致的心。”

“电子产品两三年不更新,我们就难以忍受了。而一些法律文书、司法理念长期不更新,我们却习以为常。这本身就不正常。”再次品味王勇的这些话,冯怡帆感慨良多: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待是在不断升高的,只有以求极致的心不断创造精益求精的司法产品,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出圈”的检察业务专家

苏州市检察院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张安娜作为单位的“小喇叭”,以单位“坊间”给王勇起的外号“大老王”为起点,挖出了一串“吐槽”——

“大老王”又让写办案札记了,检察官简报被毙了5稿,起诉书改了28稿、连标题都要用几点几分的某稿来标注……

在张安娜心里,王勇不仅是检察业务条线的专家、大咖,更是她这个综合部门干警的业务导师。“他赋予了我从容钻研、挑战难题的底气,激发了我创新思考、执着奋进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