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个应用26个能借钱!多个生活类APP植入借贷入口

2021-03-19 19:12:08 作者: 29个应用2

在手机微博当中,借款广告里写最低日息万三,计算后发现,年化利率最低为10.95%。而在审核通过后,借款利率变成了24%。更让人不解的是,当记者填写借款金额时,APP还用小字提示“您正在享受利率6.6折优惠,1000元用1天仅需0.67。”原本记者以为平台已经给出了利率优惠,可一算才发现,用这个数字算出来的年化利率依然是24%,根本不存在6.6折优惠。

明明写着利率优惠,算出来却还是和原利率一样。

除了在利息上玩猫腻,有些平台还会给借款人发起“电话攻势”。在饿了么平台开通借款时,平台将记者导流到了另一个借款APP,记者首先用手机号注册,并上传了身份证信息,但因为当时使用的手机卡是无通讯录好友的新卡,在后续填写个人信息时,无法从通讯录里选取联系人,最终只能作罢。可就在之后的半小时,记者就接到了一通来自该平台客服的电话,言语中不断催促记者继续填写个人信息完成审核。即使记者说明了填写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平台还是在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又打来了两通电话。

正说

引诱借贷易造成“过度借贷”

对于APP中大量接入借款功能的现象,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顾雷认为,这有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平台为了更容易把贷款放出去,可能会互相比较,竞相降低自己的放贷利率,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利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对国家统一的利率价格产生冲击。”

顾雷提到,今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一则通知,明确表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离开所属注册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但在调查中,一些平台依然在联合地方法人银行发放贷款,但记者明显不在该银行的服务范围。对于异地放贷的现象,顾雷认为在实际监管中有比较大的难度,“既然是在网上完成借款,如何认定借款人的所在地?是以手机定位为准还是以手机号注册地为准?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而在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看来,APP里发放的大多是无抵押的消费信贷,对于促进消费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会有过度借贷的可能。“比如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普遍没有受到很好的理财教育,平时用这些APP又多,一个不注意,可能就会陷入贷款陷阱,甚至会导致以贷养贷。”

事实上,刘兴亮所担心的现象,已经时有发生。网上部分论坛的信贷专区,早已成为“以贷养贷”的讨论场,“哪家机构审核快下款快”成为最常见的帖子,还有的人则列出了自己的欠债明细,光是一个人就欠着七八家机构的贷款。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