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事关每个人,5月1日起实施

2021-03-24 07:52:54 作者: 国家出手!事

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自5月1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其中13类App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国家出手!事关每个人,5月1日起实施

39种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小新已经帮大家梳理好啦▽

地图导航类

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

网络约车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乘车人出发地、到达地、位置信息、行踪轨迹;

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

即时通信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账号信息,包括账号、即时通信联系人账号列表。

网络支付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注册用户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证件有效期限、银行卡号码。

网上购物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收货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

餐饮外卖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收货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

邮件快件寄递类

寄件人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等身份信息;

寄件人地址、联系电话;

收件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寄递物品的名称、性质、数量。

交通票务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旅客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旅客类型。旅客类型通常包括儿童、成人、学生等;

旅客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时间、车次/船次/航班号、席别/舱位等级、座位号(如有)、车牌号及车牌颜色(ETC服务);

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

婚恋相亲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婚恋相亲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

求职招聘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求职者提供的简历。

网络借贷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借款人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证件有效期限、银行卡号码。

房屋租售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房源基本信息,包括房屋地址、面积/户型、期望售价或租金。

二手车交易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购买方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

出售方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车辆行驶证号、车辆识别号码。

问诊挂号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挂号时需提供患者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预约挂号的医院和科室;

问诊时需提供病情描述。

旅游服务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出行人旅游目的地、旅游时间;

出行人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联系方式。

酒店服务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住宿人姓名和联系方式、入住和退房时间、入住酒店名称。

用车服务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使用共享汽车、租赁汽车服务用户的证件类型和号码,驾驶证件信息;

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

使用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汽车服务用户的位置信息。

投资理财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投资理财用户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证件有效期限、证件影印件;

投资理财用户资金账户、银行卡号码或支付账号。

手机银行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用户姓名、证件类型和号码、证件有效期限、证件影印件、银行卡号码、银行预留移动电话号码;

转账时需提供收款人姓名、银行卡号码、开户银行信息。

演出票务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观演场次、座位号(如有);

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

网络社区类、网络游戏类、学习教育类、本地生活类、

邮箱云盘类、远程会议类

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女性健康类、网络直播类、在线影音类、短视频类、新闻资讯类、运动健身类、浏览器类、输入法类、安全管理类、电子图书类、拍摄美化类、应用商店类、实用工具类

均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新民快评|App收集个人信息不得“出界”

App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比如,地图导航类App,可以要求获知位置信息,但想看用户的通讯录,就属于“非分之想”。但在现实中,App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过度索取用户个人信息授权等现象,屡见不鲜。有时,用户可以拒绝授权;有时却是“不授权就不让用App”,用户出于生活、工作、学习需要不得不同意;甚至有时,用户还没有同意,App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权限,用户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被侵权。

国家出手!事关每个人,5月1日起实施

此次新规,规定了39类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相当于画下了明确的“界线”,App如果“出界”,就要受到依法处理。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出台《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如今有了更明确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监管和执法也将有更清晰的标准和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更趋完善,把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的“手”及时“打”回去,用户在使用App时会更加放心。

如今,企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不时引发关注和担忧。“3·15”晚会曝光部分商家在店铺内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日前又有媒体关注“扫码点餐”背后的信息过度收集:有的餐厅需要关注公众号、提供手机号,甚至成为会员才能点餐,不仅侵犯消费者选择权,也带来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对企业来说,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嫌多”,信息越多,越有利于给用户或消费者“画像”,方便精准营销。有的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也是类似的逻辑。因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进一步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和制度,遏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