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曾经以为拼命就是最好的命,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是越感恩越幸运。
见到梁晓芹,是在她创立的闲猫国际青年社区。
这位貌似梅婷的85后女总裁,妆容得体,身穿一套白色职业套装,笑盈盈地站在社区门口,向记者指了指门口挂的铭牌。铭牌显示:这里是位于临港松江科技城44幢的松江区人才公寓,也是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配套公寓。一走进社区,闲猫的可爱形象卡通让人忍俊不禁,无论是线上线下商城、咖啡馆、书吧,还是清爽美观的单人间、紧凑实用的四人间,无不充满年轻人的气息,顺应他们拎包入住却又享受时尚社区生活的需求。
她一边往里走,一边说:“今年刚出台的《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到:‘以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尽最大努力帮助青年人才改善住房环境、完善住房服务。’我刚刚扎根上海时,也很有体会。我现在所做的就是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更想打造产业人才8小时以外的发展生态。”大学期间就入党的梁晓芹,最近也在思考企业党建工作,希望让青年人才了解党史知识,主动靠近党。
她的企业创立5年多来,年营业额即将过亿元,新的目标是争取3—5年内在创业板上市。但如果她不说,你一定想象不到:这位年轻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才貌双全的“女总裁”,曾经却是靠社会资助才能来到上海读书的贫寒学子,还曾在创业初期遭遇严重车祸,险些丧命。
梁晓芹的经历,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
穷人家的孩子缺什么?
在闲猫国际青年社区的书吧内坐定,梁晓芹为记者点了一杯特色的“闲猫一号咖啡”。
这个时尚的女孩说起自己苦难的过去,声音很平静,偶尔会有一点起伏。这些看似遥远,却又并不曾远去的经历,实则始终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着她。
有这样一个场景,始终在梁晓芹的脑中挥之不去——
炎炎烈日下,一个年仅14岁的小女孩,在残疾母亲的帮助下,用两条细瘦的胳膊,拖着装有四五百斤西瓜的平板车,步行七八个小时,去县城卖西瓜。中途,她会经过响水大桥,上、下桥的时候,就用背部死死撑着平板车,胳膊一点也不敢放松。
她知道,这一天必须要把西瓜卖完。否则,就意味着还要将几百斤的西瓜再拖回家,更意味着下一期的学费没有了着落。也在这一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能再过这样的日子了!
这是14岁的梁晓芹。今年,她34岁。
梁晓芹出生在江苏灌南的一个偏远村庄,父母残疾,还有一对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家中一贫如洗。五六岁时,她就要承担做家务、忙农活的重担。
2007年,梁晓芹和父亲在田里插秧
可即便如此,她提出要去读书的时候,还是被重男轻女的父亲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梁晓芹的求学之路几经坎坷,仅仅小学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三次。她还记得,当时眼泪汪汪回到家的情景:父亲软硬兼施,无数次劝她放弃,但是倔强的她就是含着泪水不点头,只是反复跟父亲说:“我可以多干活。”
之后,梁晓芹每天早上喂完猪、给家人做好饭,就骑着一辆破烂的自行车到县城上学,周末拖起板车去隔壁的响水县卖西瓜,父亲因为腿部残疾只能在一旁搭把手。能写作业的时候,就是她这一天“休息”的时间。
年少的梁晓芹,就这样,靠着自己瘦削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庭和儿时的学业。
当时,梁晓芹有位邻居在上海打工,在村里算是挣钱比较多的,衣着也光鲜亮丽。这让梁晓芹隐隐地对“上海”产生了向往。争取考上海的大学,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成了她努力的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晓芹最终考上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然而,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又踟蹰了,因为实在难以承受去上海读书和生活的费用,也不想因为自己再让苦了一辈子的父亲陷入自责。
就在此时,梁晓芹的第一个命运转折点出现了——
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在灌南县教委的推荐下,正好来到梁晓芹所在的高中。邻居找到了正在插秧的梁晓芹,她飞奔到学校。梁晓芹记得,当时座谈会上大家在讨论“穷人家的孩子缺什么?”她鼓起勇气,站起来说:“缺少抓住机会的能力和走出去的勇气。人生不在于抓到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副坏牌。”
2007年,梁晓芹在座谈会上站起来发言
最终,靠着社会资助,这个农村女孩走出了乡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都市上海。这也成为梁晓芹人生中最明亮的一道曙光。
当生活足够残忍时
上了大学后的梁晓芹,一边拼命读书,一边勤工俭学。
然而,很多同学并不理解她的处境,有人说她像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人,很古老传统,还有人觉得她心比天高,这样的家境就不该来上海读书。
梁晓芹不解释,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只是自己设立了目标,必须自力更生。为了一个小时能挣8元钱和一顿免费的午餐,每天中午11:45一下课,她就冲进食堂,穿上靴子,戴上围裙手套,拿上盆和抹布去擦桌子。同学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她,还在背后嘀咕,她却满脸微笑。她说:“为家人和自己奋斗,并不丢人。”
结束后,她匆匆吃了饭,赶下午1:45的课。下课后,再去图书馆值班,还在马路边发传单、在体育场里卖水……
即便如此忙碌,梁晓芹依然拿到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内的所有奖学金及荣誉,并在大二赢得了“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创立了她的首家公司:上海尚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