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又没自然繁殖?坏消息!3月28日下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在湖北荆州召开的中华鲟保护联盟2020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中宣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秋季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这是自2017年开始,连续第四年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危起伟告诉澎湃新闻,至少在葛洲坝下没有监测到。
虽然有洄游的亲鱼。危起伟在报告中表示,监测结果显示,葛洲坝下的中华鲟洄游亲鱼数量进一步下降。2020年葛洲坝下产卵场江段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仅约13尾(7—18尾,置信区间95%),比2017、2018、2019年数量更少。
危起伟在报告中提到,葛洲坝的阻隔导致洄游中断,产卵场大量丧失。三峡蓄水带来的清水下泄,改变了河床质硬度和河床充塞度,加剧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效果下降。
增殖放流中华鲟和长江鲟 丁宏伟 摄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长江特有珍稀物种、旗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干流和长江口的浅海区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据武汉大学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等专家研究,中华鲟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产卵,对水温、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水位等水文水力学条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1981年葛洲坝修建以前,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约600km江段。葛洲坝截流以后,中华鲟逆流洄游的通道被大坝阻断,其被迫选择葛洲坝下游约7km的江段内作为新产卵场进行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