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豹垮了,必胜客取消自助:中国自助餐20年从巅峰到没落

2021-04-10 12:16:44 作者: 金钱豹垮了,

但每当我有机会去吃自助,我依旧会抱着「吃回本」的心态,依旧会「扶墙进扶墙出」。哪怕我的肠胃已经远远没有十七八岁时的战斗力了。

自助餐的味道,就是青春的味道。是吃垮餐厅的胜负心,是前一天开始饿肚子的荒唐,是吃着不那么新鲜的肉依旧能感到快乐的好心态,是和朋友一起疯狂的时光。

我开头说,自助餐是一门关于欲望的生意。其实所有的消费,都关于欲望。有人贩卖美貌的欲望,有人贩卖健康的欲望,有人贩卖美味的欲望。

自助餐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时空,让每个人可以放下姿态,打开欲望。

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五块牛排,两只龙虾,可乐无限续杯呢?

而高级一点的自助,的确可以吃到不少新鲜的食物和海鲜牛排之类的食材,但是也只是品类上的高级。

例如日料刺身里,鱼身上不同的部位口感和价格差距都很大,你基本上不太可能在100多元的自助餐厅吃到特别好的部位。

况且,一个不了解连锁餐饮的消费者很难想象,大量进货的时候,这些成色一般的鲍鱼龙虾价格可以有多便宜。

必须承认,我们的舌头没那么灵,绝大多数食客只能吃出调料放多放少了,压根吃不出食材的好坏。

服务降级创造的利润就更隐蔽了。 我看到过不少自助餐厅会把一些稍微贵一点的食物做成「现切」、「现烤」。 看起来比陈列式要高级不少,但其实体验特别烂。

这些摊档永远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动辄要等至少十分钟,而我这种不愿意排队的就只能敬而远之,去旁边盛炒饭吃。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限制供应嘛。

还有不少日料自助已经从「自取」变成了「点菜」,你会发现,你点的第一轮单上菜会特别快,后面想要加菜,服务员就会显得爱理不理,或者哪怕点了,上菜也极慢。

也是希望你第一轮第二轮吃完,拖到你慢慢产生饱腹感,就不会再加菜了。

据美国知名连锁自助餐厅Star Buffet的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的食材成本占了营业额的31.7%。这个数据基本适用于大多数的自助餐厅,食材成本大多维持在1/3左右。

所以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吃垮自助餐厅根本是无稽之谈。老板根本不怕你太能吃,就怕你不来吃。

但世界是会变的,欲望也会变化的。

随着时间进入2010年代,中国餐饮的大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竞争环境突然变得激烈了。

大量的中端甚至平民化的餐饮连锁品牌开始出现。

杭州的绿茶、外婆家,做火锅的海底捞,做西北菜的西贝,川菜的麻辣诱惑等一系列新品牌开始起势。

这批新玩家不仅有着同样体面的装修和服务,而且得益于餐饮的工业化,这些新连锁店能保证菜品口味统一在一个不太差的水准,但菜价远远低于旧的高端餐馆。

它们不像老玩家一样爱开上千平的超级大店,而是开几百平的标准门店,用可控的成本快速扩张占领商圈。

前一年还只是商场里偶尔看见一家,一年后店就开的全城都是了。

其次是「吃饱」对大家来说不是事儿了,「吃好」变得更重要了。

对大众市场来说,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大家吃得更专业了。

比如小龙虾、椰子鸡、烤鱼、涮肉、小海鲜、鳗鱼饭……只要有一个特色做得好,就能开一串连锁店。

专一意味着专业,意味着更好的口味。

大而全但是什么特色都不突出的自助餐,此时就成了被时代车轮碾压的业态。 (请各位把你们的宝藏餐厅分享在评论里, 回头我一家一家去吃过来。)

最重要的是,食客们变得聪明了。

自助餐本质上是用二流的食材做出一流的品相,用视觉代替味觉,用品类代替品质。先让消费者脑袋爽了,觉得占到便宜了,才能吸引大量客流,用客流量来分摊运营成本。

随着食客们的欲望从「吃饱」变成「吃好」,自助餐就显得没那么性感了。

2011年,金钱豹创始人以15亿元的价格把金钱豹卖给了私募基金安陌深。

职业经理人接手后,立刻展开了二线城市扩张。门店数从18家一下子被扩张到29家。不好好运营经济,猥琐发育。

逆风浪的结果就是金钱豹从盈转亏只花了两年,而且一亏就是上亿。2015年,金钱豹又被转手卖掉,一六折跳楼价2.53亿,缩水缩得六亲不认。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疯狂关店,收缩战线,大举裁员。 人去楼空,老板跑路,高管失踪,一堆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