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豹垮了,必胜客取消自助:中国自助餐20年从巅峰到没落

2021-04-10 12:16:44 作者: 金钱豹垮了,

自助餐本质上是用二流的食材做出一流的品相,用视觉代替味觉,用品类代替品质。

最近我们大学同学在讨论为了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决定五一回学校开个同学会。

讨论同学会的计划时,有同学提出,再去吃一顿当年班上最爱的自助餐。

我突然想起,这几年我好像越来越少吃自助了。

那种「扶墙进扶墙出」的极限操作显然不适合我这一把年纪的肉体,至于「吃回本」这种魔幻的想法就更不可能产生了。

毕竟,适时认识到自己的衰老是一种美德。

过去几年里,关于自助餐的新闻大多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早一点的,有必胜客沙拉吧关闭,带走了一个属于九层塔建筑大师们的江湖;

近几年的,有金钱豹倒闭,曾经风光无限的高端自助之王,欠了一屁股债跑路了;

还有去年餐饮业抵制浪费,首当其冲就是自助模式;

最近,以「吃垮自助餐」闻名的大胃王网红泡泡龙突然离世,评论区许多人在他最后一条动态下留言:「愿天堂没有自助餐」。

感觉自助餐和我一样,正在不断衰老。

自助餐是一门关于欲望的生意,它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消费欲望萌发的年代。

1990年必胜客把第一家中国门店开在了北京东直门。当年的必胜客,可不是如今平平无奇的西式快餐店。

入华的前十几年里,它都是高大上的象征,美式家庭餐厅的代表,高档西餐的代名词。

即使在北京,当时必胜客也毫无疑问是高消费,顾客们往往会穿戴整齐地走进餐厅,小心翼翼地拿起刀叉「学习」西餐吃法,像吃金子一样吃披萨。

进入中国市场后,必胜客很快又推出了25元的自助沙拉。

你可以拿一个碗去沙拉吧去装沙拉,但是限制只能取一次, 激起了无数大神的胜负欲。

他们用「垒沙拉塔 」 的方式向小小的沙拉碗宣战,他们用各种建筑的技巧,用蔬菜和水果垒出了一座座九层妖塔,并且把自己的建筑方案上传到社区贴吧里,成为了早年互联网上一个著名的挑战。

以至于自助沙拉的价格一路涨到32元,终于在2009年被取消。

而另一边,洋快餐之外,酒店也成了自助餐风行的重要推手。

随着西式酒店管理方式的引入,酒店里昂贵的自助餐厅成为了中国人对自助餐的第一印象:高档、洋气。

例如1998年开业的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它当年的自助餐厅Garden Café,也就是现在的怡咖啡,自助餐人均是60块钱。

在上海人均月薪1000出头的1998年,实在是很高端了。

而在2003年,来自台湾的金钱豹,将自助餐的高端奢华风气推到了顶峰。

那一年,金钱豹进驻上海。传说早年吃过的人都会被它的规模和豪华深深震撼,它深刻贯彻了「大就是正义」,店面平均营业面积高达7000至8000平方米,一家门店光是装修费,就要花掉几千万元。

这个面积如果大家不好想象的话,你可以想象商场里那些普通餐饮门店的平均面积,再乘以个20,就差不多了。

金钱豹每天还供应超过400种菜品,从生鱼片到法式鹅肝,从牛排到哈根达斯,中餐西餐日料南洋菜,一应俱全。

啥叫气派,这特喵的就叫气派!

同样气派的还有定价,每人238元的高价,在自助餐领域堪称前所未有。

要知道,2003年上海职工人均年收入才22000多元,平均月薪2000元不到。对普通人来说,花八分之一的月薪去吃一顿饭,确实太奢侈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金钱豹在大陆大获成功。

上海的第一家门店开出后便大排长龙,热爱尝鲜的上海市民非常追捧。很快金钱豹又拓展到北京及其他城市,同样大受欢迎。

在当时,吃过金钱豹甚至成为一件可以炫耀的事情。

到了2010年,金钱豹在全国营业额已经接近9个亿,年接待顾客接近500万人次。

2011年金钱豹被创始人卖出的时候,品牌价值达到了15亿人民币。最多的时候,全国门店开到29家,堪称中国高端餐饮的扛把子之一。

自助餐能在1990年代和这个世纪初风行中国,有其时代因素。

中国的粮票制度,直到1993年才取消,意味着中国从食物供给匮乏的历史中彻底走了出来。

从粮票取消到金钱豹出现,刚好10年。中国人真正能敞开肚子释放食欲,也不过刚好10年。

当人们刚刚走出匮乏,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报复性的占有物质。更看重物质消费的 「 数量 」 和 「 种类 」 而非 「 质量 」 和 「 个性 」 。

在这样的环境里,优先满足从无到有的需求,一定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