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届上海市“爱鸟周”昨天拉开帷幕。记者从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获悉,本世纪以来,光顾、青睐上海的鸟类越来越多,实现了鸟类新记录的丰收。随着新的观察记录不断增加,上海区域范围内已知鸟类达到22目79科506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4%。
琉球山椒鸟频繁“出镜”
近期上海鸟类新记录中,琉球山椒鸟的出现令人惊喜。
去年11月6日,有观鸟爱好者在南汇嘴观海公园停车场附近拍摄到一只琉球山椒鸟雄鸟。11月9日,同一地点又有多名观鸟者拍摄到琉球山椒鸟(二雄一雌共3只)。观鸟者认为,这几只琉球山椒鸟可能为迁徙期向外扩散的游荡旅鸟,巧遇上海,觉得环境不错,就停下来歇歇脚。
琉球山椒鸟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在当地为留鸟。虽然琉球山椒鸟近年来向北扩散至日本的九州岛南部、本州岛西部和四国岛等处,在我国台湾地区南部和韩国也有记录,但此前在上海未曾有记录。根据资料,我国大陆琉球山椒鸟的记录比较罕见,首个记录为2014年2月11日,浙江台州黄岩九峰公园记录到一只琉球山椒鸟。
新的记录仿佛打开一个新天地。在上海出现后,琉球山椒鸟在我国大陆频繁“出镜”,之后在江苏、浙江和福建均有琉球山椒鸟的相关记录。在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上海植物园等地也有琉球山椒鸟的记录。
身形小巧挺拔、周身羽毛呈灰色的琉球山椒鸟算不上“高颜值”,但有一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前额与脖子处有一圈白色,宛如一串珍珠项链,优雅中带点可爱。
鸟类“老朋友”来沪做客
除了新朋友,一些久未露面的老朋友也来做客了。4月初,有观鸟爱好者在南汇东滩记录到一只领鸺鹠。身形比成人拳头大不了多少的领鸺鹠一点也不柔弱。镜头中的它悠闲地“坐”在枝头,体形比麻雀大不了多少,脚上却挂着一只大老鼠,这种“反差萌”令人忍俊不禁。
领鸺鹠的分布范围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在上海,领鸺鹠已有近30年未被记录。
见到过领鸺鹠的人,基本都会被这种中国最小的鸮类(通俗点说即最小的一种猫头鹰)“萌”到。体长14厘米至16厘米的它,体重大约在40克至64克,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多在白天单独活动,主要以鼠类和昆虫为食,数量稀少,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虽然身形迷你,但第一次见到领鸺鹠的人可能会被它的“后脑勺”吓到。它的颈背有橘黄色和黑色的假眼,“眼神”犀利。
领鸺鹠并没有给“猫头鹰”家族丢脸,依靠速度和利爪,它能轻松拿下体形大自己一倍的鸟类。有护林员称,只要入侵的领鸺鹠发出类似发报机般“啵—啵啵—啵”的叫声,鸟儿们便会喧闹起来。不少鸟儿还“头脑发热”,主动靠近并试图驱赶领鸺鹠,结果一命呜呼。
去年底,还有一位比领鸺鹠更“老”的朋友再次光临上海。去年12月27日,有观鸟爱好者在崇明东滩拍摄到一只大鵟,这是77年以来上海第一次有确切的野外记录。再往前追溯,就要回到上世纪30、40年代,国外学者曾在上海捕获过大鵟。大鵟是一种体长可达70厘米以上的猛禽,强健有力,能捕捉野兔、雪鸡,甚至能杀死绵羊,繁殖于中国北部和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
很多鸟儿是“机会主义者”
在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野保处二级调研员袁晓看来,近年来鸟儿对上海青睐有加,主要原因可能有二,即气候和生态环境。去年冬天温度较低,多次寒潮来袭,很多原本在北方过冬的鸟儿将“冬宫”南移到上海及周边地区。“据不完全测算,最近一个冬季,南汇东滩过冬的鸟儿大约增加了20万只。”
即使没有严寒驱使,上海近年来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也让上海在鸟儿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上海造林30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8.49%;建成11个自然保护地、20个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总面积保持在46.55万公顷,保护率达50.35%,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近年来,上海还努力让鸟类的栖息环境少受人类干扰,目前已划出南汇东滩、奉贤区、崇明区、金山区、青浦区、松江区6个野生动物禁猎区。
“很多鸟儿都是‘机会主义者’,如果一个地方有吃有住有玩,安全无虞,它就乐意住下来。”袁晓说,安全的隐蔽场所、丰富的食物来源是吸引鸟儿停留、栖息的两大关键条件。
属于上海冬候鸟的凤头鸊鷉,它们中的小部分个体甚至会因为“冬宫”住得太舒服而“续租”,进而把上海变成一年四季的家,在此生儿育女。属于上海夏候鸟的白鹭,则因为“夏宫”住得舒服,索性考虑把“冬宫”也放在上海。有观鸟爱好者发现,整个冬天均能观察到一定数量的白鹭在上海过冬,而此前,大多数白鹭每年四五月才会飞到上海的树林、竹林中集群筑巢生蛋。
更多鸟类在上海被观察记录到,除了上海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外,还得益于几代鸟类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观鸟爱好者人数大量增加,以及设备技术提升,让以前从未被记录的鸟类更容易被观察记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