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版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2020-08-26 19:33:31 作者: 明朝版大百科

文 |《那些年》悦悦

对于现代人而言,想要查找资料、获取知识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网络世界提供了一个海量的数据库,只要动动手指进行搜索,就能快速筛选信息、锁定目标。

而600多年前的明朝,也有一个类似的文学“数据库”,它就是明成祖下令修著的《永乐大典》。这是一部汇集历朝历代书籍而成的旷世宏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这个明朝的“数据库”是怎样搭建起来的?这部“百科全书”又记录了怎样的传奇呢?

明成祖的“目标”

经过“靖难之役”,朱棣顺利登上皇位。和朱元璋一样,他有着勤政、好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他发现现有的书籍存在很多问题:《韵府群玉》《回溪史韵》这两部书内容“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记载太略”;书馆里的图书众多,查找起来不方便……因此,他下令编修一套新书,并且提出要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简单说就是:书的内容越丰富越好,数量越多越好。

很明显,这是一项大工程,而且朱棣并非一时兴起、说说而已。

所谓“盛世修书”,朱元璋在位时,就曾修著许多大型图书。朱棣有样学样,甚至还有超越前人的“野心”。当然,他也希望借此笼络读书人,减少自己“非正常”即位带来的负面影响。

1403年,就在即位当年,朱棣下令让大才子解缙主持这个浩大的修书工程。

解缙接到任务后,组织100多人,用时一年多就完成了任务,并将修好的书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是,朱棣看到成品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内容太过简略,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永乐三年(1405),朱棣命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参与监修。如果说解缙修书是序曲,那么此时修书工程的大幕才真正拉开。为了修书,全国的力量都被动员了起来:修书的总部设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参考书目除了文渊阁的藏书,官员们还在全国各地进行收集和采买;朝廷从全国征召修书人才,参与的人数前后加起来约3000人,职位有正总裁、副总裁、纂修、催纂、编写、看样、誊写、教授等,分工十分明确。4年后,姚广孝等人给朱棣交出了答卷。朱棣十分满意,并亲自撰写序言,定下书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妙处”

朱棣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具书库。这个数据库真的有点儿牛:

第一,内容全。《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一个兼容并包的资料集合,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抄录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明朝之前的各类书籍,真正做到了“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而且,《永乐大典》中除了收录儒家经典之外,还收录了很多“不那么正统”的内容,比如医学、农学、手工业技术、戏文杂剧、平话小说等。所有的书籍加起来据说有七八千种。更难能可贵的是,列入其中的书籍,在抄书的过程中都没有被删改,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有的图文面貌。

第二,体例独特。《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特点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是类书(按门类编排的工具书)和韵书(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工具书)两种不同体例的结合。

事实上,既要“类聚”万事,又要“统之以韵”,这两个要求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因为,如果要归纳同类事物为一项,统领的字就可能不是一个声韵。而如果要坚持“统之以韵”,那么同类的事物就有可能因为声韵不同而被分到两处。因此,在资料越丰富的情况下,就越容易顾此失彼。

然而,《永乐大典》比较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先是按韵分列单字,每一个字下面标注了发音和解释,对本类先做一个总的概括。之后,在这个门类下进一步分类,将所有书籍中和这个字相关的资料按照天文、地理、人事、政治、制度、名物、诗文词曲等分类记载。先将书名、篇名为标题载入字目之下,再将相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录入其下。

而在这种体例下,资料得到最大程度地保存,也更容易查找。《大典目录》中这样记载:“包括乾坤,贯通今古,本末精粗,粲然备列,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第三,排版精致。《永乐大典》的全书正文有22877卷,光目录就有60卷,装订为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其中,每一本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内容都为手工抄写,各个门类的首字用篆、隶、草体书写,正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台阁体。其排版十分精良,书写引用书名时用红笔,正文则是黑字,展卷观之,“朱墨灿然”。

后来者的“继承”

或许是因为体量太大,这部《永乐大典》在编成后没有刊刻印行。这仅有的一部,就被收藏在了南京的文渊阁。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也被转藏到北京的宫城之中。因为外人很难见到,后来的皇帝也极少翻阅,这个大部头的利用率事实上并不高。

到了明朝的嘉靖帝时,《永乐大典》才重新被重视起来。尤其是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宫中发生了一起火灾,这让嘉靖帝非常紧张,也促使他下决心给《永乐大典》备个份,以防不测。很快,嘉靖帝组织人力将《永乐大典》重新誊抄一遍,这个工作历时5年才完成,世人称其为《永乐大典》副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