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也说,在真相不明,一时不能确证加害者主观恶意的情况下,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先不急于定性,暂时不把伤害事件认定为校园欺凌,而把它当作普通的学生冲突或疑似欺凌事件加以干预。在干预中了解真相和隐情,在此基础上再作定性。
反欺凌的妙招简单易行,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推动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及其团队研究发现,学生间之所以出现排挤、欺凌,甚至暴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课堂上的竞争氛围。据此,黄向阳指出,真正团结友爱的集体不会出现欺凌。即使偶然发生欺凌行为,也会遭到同学的制止。没有胆量当面制止的学生,也会在私下安慰受到欺凌的同学,让受欺负的同学不至于太痛苦。然而,在阿伦森所批评的那种排他性竞争过于激烈的学校,欺凌比较容易发生。
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干预,黄向阳建议老师和家长在教导孩子时,务必使他们明白:
恃强凌弱,攻击和伤害同学的身体,损坏对方的衣物,抢夺和讹诈对方的钱财,迫使同学为自己效劳等等,都属于身体欺凌;
讲同学坏话,违背同学意愿传播不可告人的隐私,无中生有造谣、传谣,毁坏同学的名声,用粗话、脏话辱骂同学,给同学取叫不雅的绰号,用语言威胁恐吓、折磨、羞辱同学等,也是语言欺凌;
倚众欺寡,结伙孤立和排斥异己,是关系欺凌或社交欺凌。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们片面地以为只要不是身体攻击就不算欺凌从而在言语攻击或排挤同学中陷入校园欺凌的困境。
而当学生遭遇欺凌或疑似欺凌时,也正是教师进行反欺凌教育的时机。
黄向阳还表示,当教师介入冲突事件或疑似欺凌事件,运用上述三条识别校园欺凌的基本标准,和当事人以及全体目击者共同澄清该事件是否属于校园欺凌,其实就已经是在对学生进行反欺凌教育了。这么一来,就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自觉地避免陷入疑似欺凌的困扰之中,也可以让孩子们少去许多受欺负的感觉。这也是一种轻便而有效的认知干预正常的班级里,不会差别对待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发生伤害他的行为。
一旦出现了苗头,老师可采取的措施还是很多。
比如可以趁这个学生不在的时候,讨论如何对待这个同学。首先要容忍他,第二要帮助他改正不好的行为,第三改不过来也要宽容他。可以批评行为或行为习惯不好,但是不可以排挤、歧视。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人品。也要教其他孩子认识到,他只是这个习惯不好,不要评价他品质或者教养不好。不要攻击人本身。
其实还有更加巧妙的做法。黄向阳建议,要从根源上干预和解决校园欺凌,学校可以采取“拆拼法”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们互教互学,共同成长,最终解决同伴欺凌。
具体操作上,要求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复杂任务,这让他们必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将大任务拆分成小的学习任务。接着,承担相同学习任务的学生学习完毕,需要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中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同时也听其他同学教授知识。
最终,学生需要以个人身份参加课堂测试。由于测试成绩依赖于其他同学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教授方讲得不好,课堂测试的成绩就会受到影响。学生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后,身边就没有可憎恨的人了。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与同学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而这一切背后,是“自我说服机制“在起作用。当我们帮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时,这会引起认知失调。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帮这个我不喜欢的人?”为了减轻认知失调,我们会开始从他身上寻找有吸引力的地方,这样才能说服自己,“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同学!”
对于遭遇校园欺凌的孩子,家长如何引导?
黄向阳提出,首先当孩子提出自己受到欺凌时,家长的首要做的是告诉孩子“和爸爸妈妈倾诉是对的,是很勇敢的。”然后,进一步问孩子受欺的细节及感受,告诉孩子“要顶住压力,只要告诉父母或者老师,我们就一定会采取措施保护你。”父母应鼓励孩子向身边的成年人求助,让孩子清楚,成年人有优先照顾未成年人的义务。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向父母和老师报告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是有本事的表现。
作者: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