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东阳新闻网4月21日(浙江在线记者 徐帆)“叮当叮当——”“黄包车坐吗?”
说起黄包车,映入脑海的或许就是三个轮子加上一块印有“东阳人民欢迎您”的油布敞篷,还有挽起袖口裤腿、脖子上挂着擦汗巾,在巷弄穿行的黄包车夫。他们以朴实的形象为城市摇曳出一片风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烙在许多东城人的记忆中……
记忆中的黄包车搬进展厅
近日,市博物馆的一场展览吸引了不少人参观。步入临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照片、一些与黄包车相关的老物件和一辆载满回忆的黄包车,自动感应播放的背景声中夹杂着叫卖、小孩哭闹的声音。老街也被“搬”进展厅,四周墙面覆盖着打印出来的老街墙纸,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十几年前,黄包车夫的身影似乎刚与我们擦身而过。
13日,由市文广旅体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市博物馆、市摄影家协会承办的“印记东阳——黄包车影像展”开展。展览中陈列的所有照片和实物,均由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周晓刚拍摄和搜集提供。展出时间截至5月31日。
妻子的抱怨让他聚焦黄包车
对于周晓刚来说,摄影就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比起美景和远方,他更关注自己的身旁和脚下,城市变迁便是他感兴趣的拍摄主题,也是他关于乡愁的衍生作品。
“一直以来都想拍一组记录东城变迁的照片,想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即将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事物,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周晓刚说,决定拍摄黄包车,源于2016年妻子的一句抱怨:“街上黄包车越来越少了,买菜要走好长一段路,真不方便。”
此后,周晓刚开始去大街小巷“偶遇”黄包车夫,但收获甚微。一段时间下来,他结识了活络善言的黄包车夫胡小平,有了这位“联络员”,周晓刚几乎认识了所有留在东阳的黄包车夫,他一边用相机记录,一边当起采访者,聚焦他们的从业故事和生活状态。
跟拍走访的4年时间里,周晓刚经常在金泽巷、城廓南弄与青春路等黄包车夫租住的老街区“守株待兔”,拍摄对象不在家,就通过“外围人员”如车夫的邻居、家人挖掘素材。就这样,周晓刚用相机捕捉了几万张照片。
精心组合照片传递生活真谛
“如果说拍摄是创作的过程,那么呈现拍摄成果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周晓刚说,为了办好这次展览,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黄包车行及黄包车夫,他花了近一个月时间,从几万张照片中精选出几百张照片,再对其中看似无关联却别有深意的照片,重新组合。
“比如这两张照片,为什么会把它们一横一竖地贴在一起?因为两张照片相连的地方都有一扇门,乍一看是相通的,而张贴的形状就像一把钥匙,是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周晓刚指着一张照片说。照片中,一个男人正拿着手机与异地的妻子视频聊天,十分温馨;另一张照片里,一个男人正在挑沙子,虽然不再从事黄包车行业,但他依然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像这样充满细节、巧思的照片,展览中还有很多:将拍摄的几十辆黄包车打印成照片,分别裁取车身的一个部位,再将裁剪下来的照片组合成一辆“新黄包车”,这是周晓刚与市博物馆副馆长傅燕芳一起,花了一下午时间拼制而成的;展览中出现的招租广告、牌照等都是照片打印出来、裁剪后再贴上去的,1:1还原人们记忆中的黄包车。
周晓刚说,展陈出来的照片不一定是最好的那张照片,但一定最适合展览,他想用最真实的手法将黄包车夫的生活状态缩影于照片。“举起相机的那一刻,人和事物的缩影透过取景器到达眼中,那些平日里总被我们忽略的微小事物,在这一刻都被放大再放大,大到足够我们从中窥见一丝关于生活的真谛。”这是周晓刚对生活的观察,也是他对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