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越来越高,孩子升学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很多家长都会选择给孩子报各种补课班,甚至花多少钱都不在乎。但是,如果花了钱却没效果,家长该怎么办呢?
4月20日15时许,沙坪坝公安分局110快处队民警接指令称在沙坪坝三角碑某培训机构有纠纷。 民警迅速赶到现场,报警人是某数学培训机构负责人,称自己受到人身威胁,对方有一男两女共三人,一直纠缠自己。
经了解,家长方小孩已经高三,想突击一下数学成绩,经人介绍,认识了这家教育机构。 自今年3月份以来,家长方分别通过现场和微信等方式缴纳了共计21万元数学补课费。家长方以为,在重金投入后,孩子成绩会有质的飞跃。不想在最近一次的摸底考试中,孩子只考出了59分,与心理预期差距过大,于是和家人找上门来要个说法。
孩子家长认为自己投入了21万却得到这么个结果,是对方欺骗了自己。培训机构则认为把孩子由20多分补到59分已经是很大进步,对方不但不认可自己的工作,还语言辱骂威胁自己,双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民警连忙从中调和劝解,首先告知家长,不应该把孩子成绩全盘寄托在重金补习上,也不应该对补习效果报有太高的期望。其次,如认为收费不合理,可以向教委等相关部门反映,如有必要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起诉解决。 随后,民警建议教育机构负责人将收费标准以及学生上课签到记录向家长出示,证明己方没有偷工减料。
民警最后告诫双方通过合理合法手段解决分歧,切勿一时冲动违法犯罪,双方均表示一定冷静处理,友好协商后续事宜。 民警提醒:孩子教育是大事,父母的责任重大,不可忽视,但也不能简单地将重视程度与花多少钱对等。如果遇到不满意的培训机构,也要通过合法途径寻求法律帮助,切不可冲动闹事。
延伸阅读:花近23万补习,物理只考2分!无良教培收了多少智商税
2020年8月30日报道:花了近23万报辅导班,孩子中考只考了220分,物理竟然只有2分!河南的周家长最近很心塞,一怒之下找到培训机构讨说法。目前,当地教体局查明,该培训机构存在诸多违规问题,已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停课整顿。
据了解,在2019年10月份,来自河南鹤壁的周女士为了让孩子的成绩能够得以提升,就将孩子和表弟一同送进了远大培训学校进行一对二的初三辅导,在这个期间周女士前后4次缴费了22.76万元。
当时学校承诺的是,只要是“粮草充足”,孩子就能考取重点中学,但是等到孩子的成绩单下来之后,发现孩子总分只考取了200多分,物理更是只考了2分,这样的结果让周女士难以接受。
但校方却说,是孩子自己不学,“我们学校不但没赚钱,其实还赔钱”,当记者想看老师教学资质的时候,校长直接拒绝,说“现在不可以”……
2020年28日及29日,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教体局微信公众号连发两次通报,对此事进行回应。28日,鹤壁市淇滨区教体局发布的调查中称目前,培训学校与学生家长双方就学费退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此外,培训学校存在一系列违规问题,淇滨区教体局已向学校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停课整顿,整改验收不合格,将吊销《办学许可证》。
教培之乱收了多少“智商税”
天价投入与苍白成绩,强烈对比任谁看了都会火大,众家长更是心有戚戚。上述案例虽属个案,但掏腰包报班,却堪称大多数家长的日常,被收“智商税”者比比皆是。
早有数据统计,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相当于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参与过校外培训。然而与庞大的需求相比,教培市场却称不上完善。如坑了这位周家长的机构,存在培训时间与中小学上课时间相冲突、教师资格证信息未上墙公示、上课教师与备案教师不符等等问题,其实都是教培乱象的“常见病”。
暂且不论,乱象频生让多少家长“花冤枉钱”。不健康的课外补习市场,也将对当下教育的良性运行造成巨大负面效应。许多培训机构奉行纯粹商业逻辑,怎么赚得多就怎么运作。狂发软文炒作焦虑者有之,教师资质鱼目混珠者有之,毫无信用乱打包票者有之,如此这般,终极目标都是“圈学生补习”。
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但家长和学生呢?一旦遇到劣质机构,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者还会养成错误的学习习惯和教育理念,以至课外没学好,课堂也没把握住,反倒荒废了学业。
这些年,社会持续呼吁管好教培乱象。2018年以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一场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办学的专项整治活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也于去年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到2022年形成更为完善的课外负担监测和治理长效机制。”
应该说,相关法律法规正在进一步完善,关键是加强监管、抓好落实。如前文的机构,问题显而易见,一查便知。遗憾的是,直到周家长付出23万代价,引起“负面舆论”后,当地教体局才发出“整改令”。
种种乱象一再提醒,监管需要更早一些。当然,不让自己成为“围猎”的对象,家长也需擦亮眼睛、理性报班。其实,冷静下来,家长大多都知道教育不在一时的分数,都明白孩子成才有其客观规律和多元标准,也能发现某些机构“满嘴跑火车”。克制自身的焦躁情绪,不盲目追求“包过”“保升学率”等成功学,才不会被“毒鸡汤”灌晕,对于家长,这可能也算是一种“修行”。
(原标题:2个月花21万补数学考59分,学生家长讨说法 机构:原本更差)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上游新闻 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流程编辑: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