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海内外篆刻界关注,西泠印社珍贵文物首次大批量在沪展览

2021-04-26 18:29:49 作者: 引发海内外篆

图说:印苑雅集”体验活动 官方图

正在嘉定的韩天衡美术馆举行的“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引起了海内外篆刻界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近日,展览主办方还携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举办围绕印文化的“印苑雅集”大众体验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展览以中国印章发展史为主线,汇集中国历代玺印与明清以来的名家篆刻作品、古玺印谱和篆刻家印谱,以及以“四大国石”为主的名贵印材,展品总数560件。以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品为基础,展览汇聚了西泠印社、河南印社、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与海内诸多鉴藏家的珍稀藏品。“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慨然借展古印章、古印谱多达50件,这也是西泠印社珍贵文物名品第一次大批量来到上海展出。其中70%以上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时间跨度近3000年,堪称一部中国印文化微缩史。

在古玺印与明清名家篆刻展品中,如秦代蛇钮官印“江胡干官”、韩天衡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三国曹魏时期的金质官印“关中侯印”等,都是中国玺印篆刻史上难得一见的珍品、孤品。明代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清代皖派篆刻宗师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吴熙载的自用四面方竹印、近代金石大师吴昌硕的九方田黄自用印等,均为彪炳印史的典范之作。此外西泠八家与晚清以来篆刻大家均有作品登台亮相,全景式、系统性地反映了我国从战国至当代的印章发展状况与整体的艺术面貌。

古印谱方面,明代的三部藏之金屋的古玺印原钤印谱:《顾氏集古印谱》《范氏集古印谱》《松谈阁印史》,都是少之又少的国家级瑰宝。历史上艳称的三堂印谱——晚明张灏的《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的《赖古堂印谱》、乾隆间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也都汇聚一堂,让观众大饱眼福。另外,在印谱史上最豪横的皇皇巨著《十钟山房印举》,此次不仅展出了陈介祺个人最终集藏7000多方玺印的《十钟山房印举》104册本,也有他最早编辑的28册版本,更有三百年来印学家一直只闻其名、无缘谋面的海内孤本《孝慈堂印谱》,这本由西泠名家黄易之父黄树谷辑藏的神秘印谱,也在本次展览中初次亮相。

韩天衡美术馆开启了“中国印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难得露面的西泠印社理事、书法篆刻家余正,虽已80岁高龄,但他的《谈篆刻》讲座,吸引了浙江、江苏、山东、山西、黑龙江等地的近200位听众专门赶到上海前来聆听。余正阐述了如何深入学习篆刻、把握秦汉传统印风与明清流派印风,分析了各个风格的利弊得失。同时,以西泠印社前辈的楹联内容为例,希望篆刻作者不慕荣利、刻苦钻研,树立正确的文艺观与价值观。

为了使高雅的印文化进一步走向大众,主办方携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印苑雅集”活动,特设大众体验区,众多篆刻爱好者与观众前来参与。其中在“铁笔春秋”篆刻观摩体验区,来自上海书协的三位篆刻家,现场展示从起稿、修改、上印、覆写、初钤、复改到完稿的印章篆刻过程,指导现场体验者亲自感受篆刻印章的过程。“计白当黑”墨拓观摩体验区,由海上善拓者现场介绍、演示、指导捶拓的技法,协助在场观众来完成自己的汉砖捶拓作品。“朱迹留痕”印泥制作观摩、印章钤印体验区,特邀“耘萍印泥”传人,现场展示印泥的制作过程,同时邀请篆刻家教授观众正确钤印的要点,打出自己的一方印蜕。

“制册成函”印谱装帧体验区,古籍善本修复专家现场演示制作线装书的全过程,包括裁纸、压平、穿线等步骤,专家还指导体验者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带有自己印记的线装印谱。在“琳琅美石”国石摩挲赏玩区,于数百种绮丽石品中挑出的众多优品,吸引了大量爱石之友。“善工利器”刻刀制作观摩区,特邀上海地区独具匠心的制刀名家,演示介绍篆刻刀从选材、淬火、切磨到包皮完成的制作过程。在“见印说印”印学知识问答区,针对展览中出现或展示的内容设置的50道印学知识问答题,鼓励观众从展出中找寻答案,参与答题,进而了解更多的印学基础知识。

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韩回之介绍,美术馆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美学公共普及平台,上海工艺美院集中了专业的师生和教育体系,尤其工艺美院是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基地,双方的合作能有很多前沿性的跨界突破,让更多文化、美学元素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城市注入更多的美。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