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历时半年精心制作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
100位在沪的外国人,讲述他们在中国、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所闻所见所感,第20期邀请的是来自尼泊尔的那哲。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第20期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英文名:Upadhyaya Nagendra Rijal
中文名:那哲
国籍:尼泊尔
职业:WICRESOFT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WDI事业部运营总监
“我已经在上海待了14年了!”扳起指头一算,来自尼泊尔的那哲恍然发现:“我把青春都献给上海啦!”出生于1983年的那哲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朋友微信聊天用的也都是中文。在上海的14年,他早就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两代人结缘上海滩
“我为什么要来上海?我的父亲三十多年前就是上海的留学生呀。”说起结缘上海,那哲打开了记忆盒子。1984年4月,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上海迎来了大批海外留学生。1988年,那哲的父亲作为“留华潮”中的一员,来到上海东华大学(时为中国纺织大学)就读。彼时,距离浦东开发开放还有两年时间,横跨上海黄浦江的首座大桥——南浦大桥刚刚开工奠基。但在那哲父亲的眼里,那时的上海已然是座美丽繁华的东方城市,人民善良可亲。
2005年,那哲来到中国,第一站是南京。在那里他学习了一年中文。2006年10月,他来到上海,入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那会儿从南京到上海,我火车坐了足足5个小时。现在呢,1个小时就够了!”
那哲在上海的14年,正是上海经济飞速发展的14年,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快速路网延伸到角角落落,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父亲在上海的时候,轨道交通1号线才开始建设,我来的时候上海已经有3号线了,看看现在,15号线也开通了,这才不到30年,发展得太快了。”
最近这几年,父亲常常来上海故地重游。每一次到访,他都会感慨上海发展速度之快,面貌之新。30多年前父亲就读大学时,校门前那条蜿蜒狭窄的延安路,如今已成齐整宽阔的8车道,架起的高架路上车辆川流不息,2017年上海开通首条城市中运量公交线路,展现在那哲父亲眼前的是一幅城市快速发展的精彩画卷。
说起上海的变化,那哲神采飞扬,“我们父子两代人见证了上海这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脚步在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现在的每一天,这里都是一个崭新的上海,一个机会多多的上海。”
我的团队是“小联合国”
那哲如今在WICRESOFT微创软件担任WDI事业部运营总监,为全球企业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他的团队有100多人,来自54个国家,是个标准的“小联合国”。有些人刚从孟加拉国、印度来上海不久,吃不惯这里的饭菜,那哲就会带他们去吃新疆菜,“我们会点大盘鸡,我们爱咖喱。”
“他们来自全球各地,文化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不过别担心,我会告诉他们,这就是上海,看看我在这里都生活了那么久,过得有多愉快。”
周末时间,那哲喜欢做菜,邀请三五好友一起来家里吃吃饭聊聊天。“我的拿手好菜是番茄炒蛋,还有大盘鸡、回锅肉,朋友看到我炒炸焖煮样样在行,都说我像个上海好男人。”
遇上好天气,那哲还喜欢爬山和骑行。2008年他买了辆山地自行车,从闵行出发,一口气骑行到金山。“整整2个小时,‘吸’了一路乡村美景,那感觉太棒了!”
每年,那哲都会回尼泊尔看望父母。“在尼泊尔街头,如果听到周围有人说普通话,一股亲切感会油然而生,因为那声音是来自我遥远的第二故乡。”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
百集融媒体系列产品现已上线
每天一集短视频+一个故事
持续100天
请继续关注
采访统筹:胡彦珣
文字:梅璎迪
视频:张剑
摄影:李铭珅
海报:董春洁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