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星”青年张东玖:为爱追逐航天梦

2021-04-30 09:40:27 作者: 河北“星”青

■张东玖在发射现场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

□本报首席记者 南开宇 通讯员 何玲

4月29日11时23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在任务进行的现场,央视记者把采访镜头对准了一位年轻的女航天人,她正是河北航天人张东玖。2年前,“胖五”归来,她助力“胖五”飞天的故事曾登上燕赵晚报。如今,“天和”问天,她则代表“发射场上筑梦太空的博士天团”再次走进了全国人民关注的视野。

张东玖读研究生时,与一个叫钟圣的小伙子相识,这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程师,后来成了她的爱人。硕士毕业,钟圣重回他钟爱的发射场,张东玖则选择攻读博士,只是她把研究方向从复合材料调整成了防腐材料——一个离航天测发一线最近的专业。

这段感情就这样伴随着大凉山深处那一颗颗升腾的卫星默默走过了七年。张东玖提前取得了博士学位,钟圣也快速成长为发射场控制系统的领头骨干。

为了那个“大火箭”的梦想,钟圣放弃了原来的岗位,参与文昌发射场建设;为了支持爱人的事业,张东玖也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入职中心技术部,去往还是一片空白的龙楼,成为了文昌发射场第一批创业者。

发射场初创时的种种苦难,在张东玖深情地讲述中仿佛还有了些许激情燃烧的味道,正如她所说,每当攻克一项难题、完成一项任务,离发射场的梦又进了一步,奖励自己一个酣畅淋漓的午觉,感觉是那么的满足和幸福。

如今,文昌发射场在他们这代航天人辛勤汗水的浇灌下不断成长壮大,张东玖的肩膀上也多了母亲的责任,事业和生活迎来了新的挑战。同在发射场工作,但她和爱人却鲜有见面的机会。

文昌发射场地处热带海洋性气候带,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特点。盐雾腐蚀对发射场区的各类设备设施使用寿命及稳定可靠性都造成了巨大影响,而张东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发射场防腐。

无数个夜晚挑灯撰写的《文昌发射场环境监测方案》,成为发射场首部环境专业相关著作,为掌握场区盐雾浓度分布规律、欲估设备设施腐蚀速度,提供了技术支撑。她和同事们开展了20余项专题项目研究,进行了无数次暴露试验,投放了试验器件数千件,历时5年,建成了文昌大气试验站,终于揭开了文昌大气海洋气候腐蚀规律。

在探索场区大气腐蚀规律的同时,她牵头建设“腐蚀加速平台,模拟出发射场区的高盐高湿高温条件,在循环不断的测试中,快速判定各类材料的适应能力,构建起了跨越不同数据类型的防腐信息数据库,不仅初步实现了场区腐蚀环境的可视化,还为发射场设备器材的选择提供了有力参考,为设备防腐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为任务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硬件基础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