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杨申:脚板丈量大地巡出一片安宁

2021-05-02 08:54:09 作者: 身边的榜样|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2021-05-02 06:10:1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五一”前夕,“杨申警务室”门外摆着三束白菊。杨申的战友说,这块牌子我们会一直挂下去

脚板丈量大地巡出一片安宁

“梦回战营中,精神百倍提;一声命令冲锋陷阵,千军万马同甘共苦……”这是滕州市公安局荆河派出所民警杨申生前写下的《夜游八百里 醒时月正圆》。

4月13日6时,年仅29岁的杨申永远离开了这个她眷恋的世界,离开了她热爱的公安事业。

2013年秋从警校毕业入警,杨申先后在巡警、看守所、派出所三个岗位淬炼。变化的是岗位,不变的除了警号——“119226”,还有她在平凡工作中守护平安的不凡精神。

同事们说,杨申是一个把公安事业当成毕生追求的人。“她常说,做巡警就是在平凡的、近似平淡的工作环境中,打磨人的棱角,磨炼人的意志。”与杨申一同入职的同事孙晓雪说,“巡逻时要注意什么?怎样识别不法分子?如何进行盘查核录?她总是主动请教老同志,认真听、仔细记,生怕错过任何一句话。”

在杨申眼中,群众的“小”事儿,是她的头等“大”事。在位于北辛路的巡警驻巡站,“这里有零钱,请您兑换”的标牌格外醒目,这是细心的杨申2013年创设的。杨申所在的驻巡站紧挨着公交车站,每天都有人乘坐公交车忘带零钱。看似普通的小事,细心的杨申记在了心里。她到银行换取了大把硬币放在驻巡站,并制作了标牌。“警察姑娘能换零钱”在当地百姓中传为佳话。

无论身居何职,“充电”学习是杨申工作之余的常态。白天巡逻执勤,晚上她就用被子遮住台灯,在笔记本上写下琢磨已久的“脚板警务”想法——巡逻民警用脚板丈量大地,巡出城区一片安宁——这一想法被滕州市公安局评为四大创新警务之一;与同事出差执勤,除了必备物品,拉杆箱里必定还装着执法、办案的相关书籍。

2014年12月,杨申轮岗交流至滕州市看守所。看守所环境相对封闭,业务单一,她却以苦为乐、以队为家。当时单位正在争创“公安部一级看守所”,她每天整理资料,对照标准,与战友们协同整改、优化。同事有时劝她:“差不多就行,这么多你弄不完的。”她总会一脸严肃地说:“那可不行,既然要做,就得做到最好。”

同事们说,杨申把责任视如生命。2017年9月,她到荆河派出所工作,该所日均接警60余起,是当地最忙的派出所。“所里有什么急难险重任务,她都会说:我年轻,让我上!有一次处置警情时,她夺过歹徒手里的尖刀将其制伏。直到把嫌疑人带回派出所,她才感到左手特别疼,原来在夺刀时,她的左手虎口处被划开一道深深的伤口。”时任荆河派出所所长的王洪亮说。

2019年2月,杨申一头扎进社区,发挥年轻人优势,大胆创新,建设了大同社区无人警务室,开展智能机器人服务。她提议在社区建成二维码“电子门牌”,实现了社区700余户居民信息的直观管理。“她干活不惜力气,特别讲究工作方法,我们社区居民特别有安全感。”大同社区居民姚德富说。

2020年初,疫情来袭,看守所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杨申第一时间报名支援监所。考虑到她身体不适,组织上没有安排她第一批驰援。一个星期后,她又写下请战书:“共赴患难,警察在先;生死考验,党员在先。作为青年民警,我有理由、有决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如今,很多同事的手机里,仍保存着这张字体隽秀、刚直的“宣言”。

2020年4月2日,杨申走进看守所,20天执勤任务结束时,杨申的体重从110斤降到98斤。领导和同事劝她休息,但杨申仍坚持回到社区警务室,投入社区防疫工作中。杨申的工作日志中,记录着她的抗疫历程:监所封闭执勤42天,驻社区工作82天,案件加班15次,执行治安清查任务12次、抓捕任务10次……

长期以来的高强度工作,杨申的胃部早就出现不适,但她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胃病犯时就吃药缓一缓。5月底,杨申发现自己连爬4楼的力气都没有了。再也无法坚持正常工作的她,在战友的劝说下进行了全面体检。检查中,正常胃镜管两次都无法插进她的胃部,医生只得改换成幼儿插管才勉强作了检查。

“胃癌,扩散”的结果,让一向坚强的杨申默默流下了泪水。在之后10个多月的住院治疗期间,杨申经历了12次化疗。“有梦想的人,即使梦想被现实压得几乎无了踪影,一旦闻到味道,它也会一下子窜出来,给人以力量和支撑。”在病榻上写下的一段段话语,勾勒出她的坚韧。

今年4月初,杨申跟家人提出请求,想看看自己的警服。就在去世前一晚,已吐字不清的她,还在向前来探望的老所长重复说着“警务室”三个字……

“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来到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杨申警务室”。警务室门外,摆放着三束白菊,杨申的战友们说:“杨申警务室的牌子,我们会一直挂下去,让后来者继承、发扬杨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