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一学生因论文出错自杀:曾称院长导师署名,担心连累老师

2021-05-02 13:11:30 作者: 中南大学一学

考研报名时,黄学玲曾向表哥咨询学校和专业,表哥建议他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对容易。但黄学玲最终还是选择了实力更强的中南大学,凭实力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打开黄学玲微信朋友圈,相册封面是清新的蓝天白云;头像中,一位旅行者趴在无人公路中间,昵称为“徒步旅行”。

他喜欢旅行。在南昌,他经常和朋友一起去滕王阁、秋水广场;寒暑假到福建龙岩爸妈的住处,他会坐一个小时动车去厦门转一圈,找找朋友;在长沙,橘子洲头等景点他已去过多次。

他爱“吃鸡”游戏,更爱王者荣耀。不过,因为自律,黄学玲只是在学习、实验疲劳之后短时间放松,严格控制自己的游戏时间。

不完美的论文

在学术界,能够发表一篇SCI论文,相当于是对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

黄学玲在电话里说的“论文出错”,就是他今年发表的一篇SCI论文。

论文复印件

根据家属提供的论文单行本,这篇论文发表在了欧洲刊物《Scripta Materialia》(《材料快报》)中。《Scripta Materialia》是SCI收录期刊,在传统金属材料中,该杂志的影响力较大。

从去年12月份开始,黄学玲就在导师李某的指导下准备这篇论文。

直到今年3月22日,论文被该杂志接收,黄学玲马上给好友林一打了个电话报喜。

“论文被接收,意味着通过了期刊的审核,部分修改之后就可以发表了。”林一回忆,电话那一头的黄学玲非常开心,且惊喜。

通过导师修改后,4月10日左右,黄学玲的论文正式发表。

黄学玲生前实验室

此时,黄学玲是开心的,但还是有一点担忧,“因为他发现发表的论文中,有配图导师没有修改到。”

随后,黄学玲又陆陆续续发现了论文中的一些小问题。后面,他发现论文里的一个公式用错了之后,开始极度忧虑了。

4月16日起,林一开始频繁的接到黄学玲的电话,每次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电话里,黄学玲说自己的论文短,问题多;还跟室友、实验室的同仁交流过相关问题;后来又担心消息被扩散,一旦被举报,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就是“学术不端”,无法毕业;最重要的是论文上面还带了院长、导师等多人的名字,怕他们受牵连,很自责。

林一明显觉得他“有点慌”,说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黄学玲很后悔发了这篇论文,“如果没有发这篇论文就好了,就可以正常的做实验,正常的生活。”

导师李某办公室大门紧闭

4月30日,在家属提供的跟导师李某的面对面沟通的内容中,导师称论文只是有格式规范、英语语法等问题,并不严重。

极目新闻记者多方尝试联系导师李某,但一直未能获得回应。

署名的奥妙

SCI论文的作者一般如何署名?如果稿件真有问题,会被断定为学术不端吗?

武汉一所高校的吴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来看,高校硕士研究生没有SCI要求。大多数博士毕业时需要有SCI论文。“即便毕业不需要,博士找工作时,SCI也是一道门槛。”

从全国来看,刊发SCI论文,如果学生水平相当高,有可能自行去投稿,但极其少见。一般需要课题组的导师或是有行政级别的领导去推,所以他们可能会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出现在署名中。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对论文有实质性贡献才能署名。”吴教授说。不过在现实中,一些身兼行政职务的领导没有时间参与学术工作,但是其团队在进行协助,署名少不了。所以,论文带导师或者行政领导的名字已经很常见。

国内一家杂志期刊编辑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已发表的论文发现差错,一般可以联系相关编辑,通过勘误的方式进行更正。

近几年,学术风气越抓越严,剽窃、抄袭、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等都被纳入学术不端的行为界定内。一旦论文被认定为学术不端,所有作者都将不同程度受到牵连,轻则稿件被撤,重则剥夺学位,撤销已有职务。

然而,硕士、博士研究生都面临着科研、论文、以及各种项目的强压力,“好不容易读到硕士、博士,拿不到学位没办法跟亲戚朋友交代,他们无形中又进一步给自己加压。”

吴教授建议,导师应该真正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论文把好关;各学校也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辅导,避免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