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爸爸马皓文带儿子马飞在旅游中学习的场景,让无数现实中家长羡慕不已。
但现实中,但凡孩子奋战过小升初、中高考的家长,大部分都会说:看看就好,可别当真。
事实上,曾经的不少家长,都想给予孩子“银河补习班”式的成长经历,并将此视为“快乐教育”。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又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快乐教育”的结果似乎往往并不让人快乐。
图源视觉中国
于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再认为去天文馆比上补习班更重要,我们也不再认为孩子会做饭比会做题更值得骄傲,我们也不再在假期安排旅行,而是到处打听哪里的补习老师提分更快能力更强。
是家长不够坚定,还是现实太残酷?为什么“快乐教育”,都向成绩低了头?我们又为何对补习班做了妥协?
记者和3位家长聊了聊,听他们讲诉他们的故事。
章妈
孩子:初二
“鸡娃”,曾被我认为是一种“偷懒”的教育方式。
在我看来,生活中的知识远比书本上丰富。所以,当我身边的“鸡娃”妈妈们不停地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时,我却选择陪女儿去逛水族馆或者去大理旅游。
我女儿今年14岁。曾经,我将这一信念坚持了10年,却在第十一年时被“书本上的知识”压低了头。
以前,女儿很少向我请教作业。但到五年级,由于难度提升,她问我数学题的次数突然就多了起来。这些数学题,我也很头疼,要绕好几个弯不说,题目中还有各种陷阱,还不让列方程。
辅导孩子作业,可能是导致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崩溃的“祸首”。我常常在短视频上看到,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时的各种“抓耳捞腮”和“火冒三丈”,“太真实了,也太有共鸣了”,有时我也想给自己录一段。
让人心理不平衡的是,却有一些家长跳过了这一“劫数”。我身边有几位“鸡娃”妈妈,她们很早就将孩子送到数学思维拓展班,也就是奥数班。听说,她们的孩子做学校的作业,对班里其他孩子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
图源视觉中国
思来想去,我还是在六年级前的那个暑假,给女儿补了个数学补习班。虽然没见女儿的分数提升,但我立刻就被解放了出来。有了补习班老师,我至少不用再为女儿的作业“抓耳捞腮”了。没多久,我就又给女儿报了个英语班。再后来,我又干脆请了一位家教,在家里给女儿补课。
上初中后,知识难度又上了一个层次。这时,女儿各科成绩都出现了明显地下滑,甚至连擅长的语文也考砸了。女儿的基础和作文都还不错,但在阅读题上丢了太多分。老师说,女儿是没有掌握好答题技巧。
怎么才能提升答题技巧?补课呀。没办法,我只能再给她报个语文补习班。
至此,女儿的语数外三科算是补齐了。事实上,我正犹豫要不要送女儿去补物理,听说她班上不少同学都在补物理。而且进入高中后,物理将是一道分水岭,很多人都说决定孩子分数上限的就是它。
现在的我在内心里依然反对“鸡娃”,但身体很诚实了。毕竟,不得不承认,把女儿送进补习班,确实为我省了不少事。
宋妈
孩子:高一
别看我现在给女儿报了很多补习班,但以前,我对子女教育这事儿,还真挺“佛系”的。
现在想来,这主要是小学时班上没有排名,在加上女儿乖巧懂事,所以我从老师那里听到都是“清一色”的夸奖,自然也就“飘”了。
女儿上初中后,班上开始排名了,“潮水褪去,知道谁在裸泳了”。
我的焦虑也是从初中开始的。
数学是女儿的弱项,在上了初中后,这点暴露得尤为明显了。初一一次测验,她的数学分数初次低于班级平均分。拿到成绩单,我没有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数学成绩下降,而是立刻给她报了一个补习班。
报班这件事,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挺普遍的——孩子在学校跟不上,那就在校外补课,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事实上,这只是我将女儿“推向”补习班的“前奏”,“疯狂报班”发生在初二。
记得,那是一次家长会后,我和班上的几位妈妈一起聊了聊。在大谈“四七九”(注:成都公认的三所好高中)和其他学校的差别后,其中一位妈妈看着我说:“你女儿成绩这么好,冲个四七九应该不是问题嘛。”
就是这句话,戳中了我。
都说进了“四七九”,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接近了清华北大,我们家族里还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如果女儿能上,那该是多么“撑门面”的一件事。说心里话,那时,女儿的成绩好不好,对我来说,是一件关乎面子的事情。
既然是以“四七九”为目标,那现在的学习方式肯定就不够了,不仅要补课 ,还一定要找名师来补。
初二那年,我为女儿换了三、四家培训机构。一听说这家率高,我就拉着女儿到这家试听;又听说那家出了高考高分,我又推着女儿到那家报名。
终于,我选中了其中一家机构,据说这家的数学老师曾经是成都某中学的教师,来补课的学生也很多都来自于四七九。
可上了一节体验课后,我问女儿感觉怎么样,她却说对这位老师不适应。
怎么会不适应呢?这么负责人的老师,这么多努力的学生,为什么你不能适应?我心里嘀咕着,于是,陪着女儿一起又上了节体验课,我终于理解了女儿为何会不习惯。
这位老师上课的节奏确实很快,女儿常常连笔记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擦黑板了。再看看周围,其他学生却一点都不慌忙,很适应这个节奏。课后,我找到老师,说女儿有些跟不上,希望他能讲得慢点。这时,老师却说,机构还有很多老师,可以试试其他老师的课。
我又被这句话戳中了。
放学路上,我跟女儿说,现在适应不了没关系,班上那么多同学都跟得上,那就证明老师讲得没问题,等你适应了就跟其他学生一样出众了。女儿看着我,似乎有话要说,但只是默默地点头。这孩子从小就没有反驳过我的意见,所以她的事情,我基本上是能“包办”的都“包办”了。